經過長達4年的“艱難”靖難,朱棣終于攻入了應天府,他的心里五味雜陳。
各部正在全力尋找走丟的朱允炆,朱棣想要問問朱允炆,老爹留下這么好的局面,怎么就被他整成這樣了?
沒一會兒,姚廣孝回來了,帶著一副圣旨給朱棣,朱棣看后,為什么會失聲痛哭?
操碎心的朱元璋
朱元璋65歲時,大明第一任太子朱標不幸去世。
向劉三吾等大臣詳細詢問后,朱元璋清楚了歷朝歷代皇位繼承的方式和優缺點。
朱元璋發現,如果從朱標的兄弟當中選擇新的太子的話,后世有可能產生諸如玄武門之變、趙光義占據皇位等兄弟鬩墻的悲劇。
朱元璋非常珍視親情,所以,長遠地考慮,朱元璋制定了“嫡長子繼承制”。
無論朱家傳承到哪一代,必須遵守皇明祖訓,以此保證皇位的正常延續。
而后,朱元璋將朱允炆生母呂氏抬為了太子妃,朱允炆自然就成了實際的嫡長孫。
朱元璋打破以前的傳統,計劃隔輩兒傳位給朱允炆。
法統確立后,考慮到朱允炆年幼,在朱標死后第二年,朱元璋開始處理第二個不穩定因素——淮西勛貴集團,目標直指藍玉。
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立即逮捕藍玉,審訊中藍玉否認謀反但承認其他罪行。
吏部尚書詹徽審訊時逼供同黨,藍玉反指詹徽為黨羽,導致詹徽被牽連處死。
最終藍玉三族,景川侯、鶴慶侯等十三侯,東莞伯、微先伯,以及大量都督、指揮使如馮勝、傅友德、王弼等武將,皆被牽連處死。
通過藍玉案等案例,向朱允炆灌輸“驕將必除”理念,但臨終他又留九字密訓:“勿殺功臣,勿納外戚,勿信讒言”,形成了矛盾警示。
解決了尾大不掉的軍權問題后,朱元璋在朱允炆的教育方面,也下了大力氣。
朱元璋想要朱允炆獲得文臣集團的支持,指定翰林院儒臣為朱允炆講授《四書》、《五經》,重點強化儒家仁政思想與禮法制度,塑造其“寬仁守禮”的君主形象。
洪武帝還讓朱允炆主導修訂《大明律》,參酌《禮經》刪除了73條嚴苛的條文(如減輕連坐刑罰),使國家進入休養生息階段。
此外,朱元璋還讓禮部修訂《皇明祖訓》,將藩王約束、中央集權等核心制度寫入其中,并要求朱允炆反復研讀,明確“祖宗之法不可違”。
實操方面,朱元璋讓14歲的朱允炆每日旁聽早朝,熟悉政務流程與群臣互動模式,逐步授權其處理普通奏章,朱元璋親自批注修改意見。
朱元璋欣賞孫子“類其父(朱標)之仁厚”,卻低估了仁厚性格在權力斗爭中的脆弱性。
當朱允炆提出“裁邊軍十萬屯田”、“征青樓稅充國庫”等理想化政策時,朱元璋雖覺荒謬,卻未徹底糾正其脫離實際的傾向。
為了提高朱允炆解決問題的能力,朱元璋采用“九問教學法”:通過提出“為何封藩王”、“如何處理奸臣”、“若君父暴亡如何應對”等尖銳問題,迫使朱允炆思考權力運作邏輯,培養決斷力。
他又反復剖析漢代“七國之亂”,要求朱允炆模擬削藩策略,并警示“諸王擁兵必成棘杖之刺。
大族長朱允炆
為朱允炆準備了這么多的朱元璋,做夢也沒想到,他高估了朱允炆的實操能力,也低估了明朝儒學文臣架空皇權的能力,更低估了朱棣造反的能力。
他以為派到各藩王身邊的和尚,都老老實實地監視著藩王的一舉一動,卻不知道,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朱標死后6年,朱元璋去世,21歲的朱允炆毫無波折地登基稱帝。
看著爺爺留下的碩大基本盤,年輕的朱允炆沉浸在儒學“王道”中無法自拔。
自認為天下無敵的他,想要盡快完成爺爺交給他的任務,便馬上毫無顧忌地開始削藩。
萬事開頭難,萬事也容易敗在開頭。戰略錯了,其他一切都是無用功。
朱允炆和兵部尚書齊泰以及自己的授業恩師黃子澄溝通如何削藩。
黃子澄(太常寺卿)主張先削弱勢藩王孤立朱棣,提出“周、齊、湘、代、岷諸王皆削之,燕勢自孤”的漸進路線。
他引用漢代七國之亂案例,聲稱“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斷言中央軍可速平叛亂。
朱允炆一味地相信了儒學大家黃先生,采取了“先弱后強”順序削藩。
建文一系向各王府派駐文官(如伴讀、長史),名義輔政實則監視,隨時向文官集團密報藩王言行,為羅織罪名找到緣由。
他們還選派翰林儒臣教育藩王子弟,重點灌輸“君臣大義高于血緣”觀念,瓦解宗室忠誠。
文官集團為速削藩王,常夜間逮捕、即刻定罪,破壞了《大明律》"死刑五復奏"程序。
比如以謀反的罪名,首削周王朱橚,三日即流放云南,拉開了削藩序幕。繼而指控賢王朱柏“私造寶鈔”“練兵謀逆”,派兵包圍荊州府。
中央亂來,地方官員自然開始對中央法令陽奉陰違。
文官集團繞過三法司直接指揮錦衣衛抓人,剝奪藩王申辯權。
湘王朱柏要求赴京自陳遭拒,受此奇恥大辱,朱柏拒絕受審,隨即自盡。
文雅仁厚著稱的朱柏,28歲沒有子嗣就被逼跳火而死,標榜儒家仁政卻構陷逼殺宗室,震動了宗室。
朱允炆毫無章法,不講情面的削藩,讓各宗親心寒,宗室之間,再也無人支持朱允炆。
這還不算完,朱元璋在的時候,大顯仁義的朱允炆,在黃子澄等人的鼓動下,撕下了偽裝,又繼續以各種名義廢掉了齊、代、岷三王。
此外,文官借削藩推動“建文新政”(如減免江浙賦稅),觸怒北方勛貴集團,促使這些勛貴暗中支持有軍權的藩王。
幾個弱小的藩王被處置后,激起了其他藩王的求生欲。
不過,這時候朱允炆其實還是勝券在握的,畢竟兵馬、糧草等方面,朱允炆始終掌握著絕對優勢,但朱允炆依然是敗了,為什么呢?
八百北兵奔南京
削藩初期,遠在北平的朱棣收到消息后,佯裝中風癱瘓,甚至傳言在豬圈和豬搶食,以此削弱朝廷對北平的關注。
而他暗地里加緊備戰,招募了800死士充作自己的親衛,招兵買馬,建立兵工廠,鑄造兵器。
朱棣重金收買北平籍貫的中下級軍官,如通州衛指揮僉事房勝、薊州指揮毛整等,向他們承諾“靖難功成共享富貴”,這種鼓動,引來了大量北方駐軍體系投靠。
通過這些人,朱棣又順勢找出北平的間諜史葛誠,反間陳瑛,滲透地方官員,使內部穩定。
當削藩的輿論發酵到宗室和勛貴人人自危時,朱棣四處游說其他藩王和勛貴,承諾李景隆保留爵位并加封太子太師以,聯系被文官集團雪藏的徐增壽,獲取建文朝廷的機密。
他又以“中分天下”為餌,騙取寧王朱權合作,吞并其麾下“朵顏三衛”騎兵。
眼看時機成熟,朱棣以“清君側,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宣稱“奉天靖難”。
起兵后,朱棣迅速誘殺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一夜控制九門及三護衛兵馬。借此避開朝廷重兵布防的山東,迂回直插江淮。
在勛貴的默契配合下,比如開國勛貴耿炳文只守不攻,悄悄地拖延戰機。
換上勛二代李景隆后,50萬大軍卻屢戰屢敗,而反觀朱棣,兵馬越來越多,糧草也越來越多。武定侯郭英,在東昌之戰中,更是直接投降。
在一路有驚無險的沖鋒下,朱棣來到了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竟主動開城迎朱棣。
進入南京城后,聽聞建文帝消失,朱棣下令全城搜捕打壓宗室的文官集團,并秘密尋找建文帝。
沒想到,朱棣卻在看守皇陵的太監手中,尋找到一份朱元璋秘密藏起來的圣旨。
圣旨上寫著,如若年幼的朱允炆無法控制朝堂,被朝臣架空的話,可攜此圣旨,召燕王朱棣入京輔政。待到理清朝堂,須返回北平繼續鎮守邊關。
朱棣看完后,想想自己近似造反的行為,又想到小時候朱元璋嚴厲的神情,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大哭道:爹,你害的我好苦啊!
結語
朱元璋身為一代明君,完美的解決了秦二世而亡的問題,卻依然錯估了人和歷史發展的偶然性。
每個人的實踐能力不同,一生的發展情況,與學習到的經驗多少并不是等號關系。
我們需要在親身實踐中,將經驗和實際,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能掌握屬于自己的知識,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