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智化的設施番茄肥藥減量增效關鍵技術
_楊鳳麗等
番茄為浙江省湖州市種植面積較大的蔬菜之一,均采用設施栽培,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產業。但設施栽培蔬菜的化肥農藥用量顯著高于露地栽培。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已深度融合,成為農業綠色生產的重要抓手。經試驗示范,示范區番茄化肥(折純)用量減少20%以上,農藥(折純)使用量減少30%以上,肥藥畝節本500元以上,產量、產值和效益分別增加10%、15%和30%以上。現總結具有可操作性與實踐指導性的關鍵技術要點,為設施番茄綠色生產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
1.工廠化育苗
(1) 工廠化育苗設施設備 包括15~40平方米的育苗溫室(育苗柜)若干個、育苗床架、各類數據采集傳感器、加濕系統、光照系統、室溫調控系統、通風系統、二氧化碳供應系統、噴淋系統等設備。
(2) 數字控制系統 該系統依托于智慧物聯網聚英云平臺,集硬件、通訊傳輸、云組態、云監測、視頻監控等于一體,由感知、決策、執行三部分組成,安裝各類傳感器、數據采集控制模塊等,支持通過電腦、手機APP進行實時遠程數據監控,監控平臺標題用戶可自定義設置。實現育苗柜內溫濕度、二氧化碳、光照時間等數智控制。
(3) 苗床、穴盤和基質 育苗床架材料為輕巧金屬,如歐標鋁材,采用多層立體式層架結構,按照育苗柜的實際大小定制,一般床架高2.4 米,共 5 層,層高 0.38 米,床面寬度 1.1米。根據番茄需光特點,每層頂部安裝LED光源(白紅光3∶1或4∶1,功率36瓦),床架之間留寬1~1.1米的操作道。選用50孔穴盤和商品基質作為育苗容器和育苗介質。
(4) 品種選擇和播種 選擇風味佳、果皮薄、不易裂果、抗病、豐產的品種。春季栽培從11月至翌年2月,秋季栽培7—8月上旬,分批播種。一穴一粒,播后用基質或蛭石覆蓋刮平,播種深度為1厘米左右,播種覆蓋后均勻澆水,澆水量為基質最大持水量的80%。
(5) 溫濕度管理 通過軟件云平臺數字農業系統設定參數,進行遠程智能化控制。各個生長階段溫度、濕度、光照設置如下:播后苗前,白天(6∶00—22∶00,下同)和夜間(22∶00—次日6∶00,下同)溫度25℃~28℃,濕度90~99%,二氧化碳 800~1000 ppm;萌芽出土后,白天溫度25℃~28℃,濕度85%~90%,光照時間16小時;夜間溫度15℃~18℃,濕度90%~95%,二氧化碳800~1000 ppm;齊苗后,白天溫度25℃~28℃,濕度75%~85%,光照時間16小時,夜間溫度15℃~18℃,濕度90%~95%,二氧化碳濃度800~1000 ppm。溫濕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設定值時,自動關閉或開啟通風系統和溫控系統,進行異常調控。
2.土壤消毒和培肥技術
(1)太陽能高溫消毒 利用6月下旬至8月的高溫,開展太陽能高溫消毒。春茬拉秧后,畝施牛沼液20噸,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通過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控制,棚內先灌(噴)適量水后閉棚,閉棚后棚內溫度 60℃以上,持續閉棚10~15天后,田塊旋耕整平。與未高溫悶棚處理田塊相比,經過高溫悶棚田塊在番茄生長勢、產量等具有明顯優勢,對土傳病害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 秸稈資源化利用 全程采用數字化控制,上半年種植番茄,6月底拉秧后,用開溝機在大棚畦面開出深 25 厘米、寬 30 厘米的施肥溝,將番茄秸稈放入溝中,畝噴施EM菌50千克,以縮短秸稈充分腐熟時間,結合太陽能高溫消毒處理后,種植下茬番茄。
(3) 微生物菌劑施用 為緩解設施蔬菜連作障礙,提升產品品質,施用EM菌劑、木霉或貝萊斯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菌劑,在數字化管控下,棚內溫度在25℃~30℃時噴施,對番茄有一定促生和增產效應,并可提高番茄抗病性。木霉和貝萊斯芽孢桿菌不宜混合施用。
(4) 水旱輪作 根據湖州生產實際,上半年主要種植番茄,于6月中下旬拉秧,可與晚稻輪作。晚稻于6月下旬插秧或直播,可選擇南粳46、浙禾香2號、上師大19等優質食味稻品種,通過水旱輪作,不僅可平衡土壤養分,減少番茄病蟲害的發生,而且對下茬番茄的品質、產量和效益均有顯著的提升。
3.水肥一體化技術
應用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結合水肥智能控制系統和智能化物聯網控制系統,可按照番茄生長需求,進行全生育期需求設計,把肥料定量、定時直接提供給番茄。經過試驗示范,化肥使用量減少20%以上,櫻桃番茄水肥一體數字化控制技術方案為:基肥1 500千克商品有機肥+菜餅125千克+復合肥(15∶15∶15)25千克+鈣鎂磷肥30千克(12%P 2 O 5 ),開花期追肥18-5-23+Te水溶肥 1~2 次,2~2.5 千克/次,結果期追肥13-4-25+Te水溶肥3~5次,5千克/次,每次相隔10~15天。此外,定植至采收,滴灌或噴灌EM菌劑(稀釋100倍液),7天1次,每次300~600秒,共500千克。
4.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生產上對櫻桃番茄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的病蟲害主要有灰霉病、煙粉虱、葉螨(朱砂葉螨、二斑葉螨)等,通過應用病蟲害數字化管控技術和高壓植保噴霧技術,化學農藥用量可減少30%以上。
(1) 番茄灰霉病數字化管控技術 應用數字農業系統,對設施遠程控制,精準化操作,通過傳感設備控制棚內溫度和濕度。根據灰霉病發生規律和病原的生理特性,對設施大棚內溫度、濕度等因子設置預警參數,當棚內濕度達到90%以上、溫度在20℃左右時,系統自動調節,盡量避開90%以上的濕度和20℃左右的溫度兩個因子相遇,對灰霉病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2) 高壓植保噴霧技術 智能霧化植保系統對番茄病蟲害具有較好的防效,壓力越高,防效越好,但由于葉片背面藥液霧滴沉積量少,對煙粉虱、葉螨防控效果有影響。智能霧化植保系統防效雖低于電動背負式噴霧,但省工90%以上、省藥15%以上,生產上建議應用智能霧化植保系統防治病蟲害時,工作壓力設置為6~6.5MPa(高壓),畝施藥時長 180 秒,畝用水量30~40千克。藥劑選擇上,防治煙粉虱選擇螺蟲·噻蟲啉、氟吡呋喃酮+螺蟲乙酯等含有內吸性成分的藥劑,在大量發生時,結合農業防治及添加有機硅等助劑來提高防效。葉螨初發生時,選擇乙唑螨腈、腈吡螨酯,若螨量較多時,選擇聯苯肼酯和丁氟螨酯壓低螨口,再結合溫濕度調控等農業防治及添加有機硅等助劑來提高防效。為延緩抗藥性,以上藥劑可輪換使用。
[項目資助:2022年度湖州市科技計劃公益性應用研究項目(2022GZ4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