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農歷五月后,距離今年端午節假期就越來越近了。提醒大家,今年的端午節假期是5月31日-6月2日放假3天不調休,并且,高速不免費。
端午節自古就是我國民俗大節,是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從民俗活動上來看,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及飲食為一體。
按民間傳統,端午節的主要民俗活動有扒龍船、放紙鳶、掛艾草菖蒲,還會在這天吃粽子、五黃、咸鴨蛋、綠豆糕等。
如,在《荊楚歲時記》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可見,自古就有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掛艾草的習俗了,不僅可以驅蚊防蟲,還能凈化空氣,守護家人的健康。
關于掛艾草和吃粽子,民間是有很多講究的。
聽身邊的老人們說,掛艾草不要掛那種弱小的,要掛長勢旺盛的艾草。并且,民間還有“掛單不掛雙”,因在古人的觀念中雙數為陰,易招邪祟。最好選5或7根艾草,用紅色的絲線把它倒著掛在門上。
另外,提醒大家,粽子中的主料多為糯米,不是很好消化,尤其是老年人不能貪嘴,一次吃得太多,容易加重腸胃負擔,導致身體不適。
此外,提醒大家,今年端午節和六一兒童節相連了,有些家長可能會領著孩子去采艾草。不過,提醒大家,我們去采艾草的時候不采陌生的草藥,還要注意別被蛇蟲鼠蟻咬到。并且,不能帶孩子到河邊玩耍、游泳或洗澡,雖然天氣已經很熱了,但河水下面還是非常寒涼的,貿然下水可能會導致腿抽筋,發生危險。
今年的端午節快要到了,您有什么打算呢?是在家好好休息幾天,還是陪家人一起外出游玩呢?
5月31號端午節,老輩人提醒,“端午不躲午,秋冬蔫又蔫”,啥意思呢?端午節哪些人要躲端午呢?下面具體來看!
在《后漢書》等一些古書中記載,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要“避五毒”和“躲端午”。
因為,端午節前后,我國南方地區進入梅雨期,天氣悶熱潮濕,而我國北方地區,降雨較少,天氣燥熱,細菌病毒繁殖加快。古代時,衛生條件和醫療水平較差,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五毒醒),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避五毒”和“躲端午”的習俗。
那么,哪些人需要“躲”呢?
一、新嫁婦女要躲午
天氣高溫潮濕,細菌病毒繁殖加快,人就容易得病,在古代時,衛生條件差,尤其是婦女更容易得婦科類的病。所以,為了保持這段時間健康,新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躲端午”。
例如,在《嘉靖隆慶志》中就有記載說:“已嫁之女召還過節”。還有《灤州志》中也有“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的說法。
當然,我們現在衛生條件好了,不用特意回娘家“躲端午”了,但端午節畢竟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時間的話能夠回老家陪父母過節還好的。
二、孩童要躲端午
“端午到,五毒醒。”進入農歷五月,天氣更加炎熱了,降雨天氣也增多了,不僅植物變得繁茂,像蛇、蝎、蜈蚣、蟾蜍、蜘蛛等這些“毒蟲”也開始活動頻繁。
所以,在古代,會有掛艾草、菖蒲,灑雄黃酒,佩戴香囊等一些習俗消毒、驅蟲的寓意,以保佑人們在夏季平安健康。
這里說的孩童要躲端午,主要是叮囑孩子不要去野草叢玩耍,以免被蛇蟲鼠蟻傷到。還要避免在河邊玩耍游泳,以免出現危險。
3、中老年人要躲午
《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說,夏天人們要采取一些行動來順應節氣的變化,如果違背了,就可能會損傷心臟和胃腸,到秋天容易患瘧疾等病,冬天還會加重病情。
若夏天過度貪涼,不順應天時,會影響身體的陰陽平衡,增加秋冬患病幾率。
所以,提醒中老年人,天氣炎熱,流汗頻繁,容易脫水、最好不要做劇烈運動,以免中暑。還要少吃辛辣、油膩和高糖的食物,更不能貪涼,過度飲冰,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剛進入農歷五月,天氣雖然挺熱了,但也要注意不去河邊游泳或洗澡。因為,五月陽氣外散,人體陽氣浮于體表,脾胃相對虛寒,身體抵抗力有所下降,下河游泳易受寒濕之邪侵襲,容易導致身體不適。
總之,按老輩人的說法,夏天是調養身體、預防冬季疾病的關鍵時期,如果夏天不注重這些,就錯過了調理身體的好時機,可能導致秋冬疾病叢生。于是就有了“端午不躲午,秋冬蔫又蔫”的說法。
端午節要到了,您那邊有哪些習俗和活動呢?期待您能分享一下,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