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黃旗到底是啥?以前看到個視頻,有個女演員接受采訪時,特別自豪地宣稱自己丈夫是正黃旗的,仿佛是什么了不起的貴族身份。結果網友評論很有意思,紛紛留言“沒關系,我們不歧視你”。還有個視頻,公交車上一位大媽也一臉驕傲地說自己是正黃旗的,以此要求小伙子讓座。真不知道這些人怎么想的,正黃旗那都過去多少年了,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人民當家作主也半個多世紀了,怎么還有人把這當回事兒呢?
其實就算在清朝,正黃旗地位也就比普通老百姓高那么一點兒,根本算不上貴族,頂多算是貴族的奴才。八旗制度也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兒,它本質和府兵制很相似。府兵制早就有人創立了。從地緣上看,鮮卑人和滿清都源自東胡,是生活在如今內外興安嶺地區的漁獵部落。
為啥漁獵部落喜歡搞府兵制、八旗制呢?這是因為漁獵跟農耕、游牧不一樣。農耕時,一家人通常一起下地干活、一起休息;游牧也是全家出動,逐水草而居。但打獵不同,一個部落幾百人不用全都出動,今天你和張三去,明天我和李四去,本質就是輪值和抽調。
后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重新組建軍隊,就借鑒了這種模式,把部分女真家庭編入軍戶。所以不是所有滿人都是八旗子弟,八旗是一種特殊的組織身份,平時生產,戰時打仗,還不用交稅,能分得戰利品。
八旗軍隊編制是300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在滿語里就是旗,意思是像鷹的翅膀。也就是說,最初一個旗的軍隊只有7500人,算上所有家庭成員,一個旗大概有三四萬人 。一開始只有四個旗,分別是黃、紅、白、藍,共3萬軍隊。隨著戰爭規模擴大,軍戶擴充,旗從四個變成了八個。原來的黃、白、紅、藍旗是純色旗,后來在這四色旗外面鑲邊,就有了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八旗。
這八旗可是努爾哈赤的全部軍事力量。八個旗他一個人指揮不過來,就分給了兒子和侄子們。兩黃旗歸他自己,兩紅旗歸長子代善,正白旗歸四子皇太極,鑲白旗歸長孫杜度,正藍旗歸五子莽古爾泰,鑲藍旗歸侄子阿敏。這六人統領八旗,其中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阿敏還并稱為四大貝勒。
到努爾哈赤臨死前立遺囑,封了八大和碩貝勒。除了前面提到的五人,又加上了十二子阿濟格、十五子多爾袞、十六子多鐸,一共八人。皇太極雖是大汗,但沒有最終決策權,凡事都要和八大貝勒共同商議,這就是《雍正王朝》里說的“八王議政” 。八王中,皇太極統領兩黃旗,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共領兩白旗。
后來皇太極又把部分蒙古人和漢人編入八旗,其中蒙八旗軍隊有25000人,漢八旗軍隊有33000人。所以八旗子弟不只是滿人,還有蒙八旗和漢八旗。其實從根源上講,八旗一開始就不是純滿人,本就混雜著蒙古和漢人。后來皇太極為了削弱其他旗主勢力,把原本八旗中的蒙古、漢人分離出來,擴充成蒙八旗和漢八旗。像年羹堯就屬于漢軍鑲白旗。
滿清入關定鼎天下后,給八旗家庭分土地,一人30畝,每月還給錢,這其實就跟南北朝時期的軍戶一樣,國家給錢給地,還不用納稅,但一旦打仗就得去當兵。所以說,就算在清代,八旗子弟本質上也不是貴族,平民百姓是民戶,他們是軍戶,僅此而已。
不過實際上,八旗子弟確實有一些政治優勢,同樣科舉出身,八旗子弟受重用的可能性會高一點,人脈圈子也更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資源不同。但不是八旗出身的人也有不少能身居高位,像張廷玉、岳鐘琪、劉統勛、劉墉等等。
所謂正黃旗高貴,是在八旗內部來說的。正黃、鑲黃和正白旗直接由皇帝管轄,離皇帝近,因而被稱作上三旗。康熙初年的四大輔臣就都來自上三旗。索尼是正黃旗的,蘇克沙哈隸屬正白旗,遏必隆和鰲拜則都是鑲黃旗的。
雖說上三旗更容易出高官顯貴,但這可不意味著上三旗的人就都是貴族。在清代,宗室貴族共有九等,最高等級是公爵,最低的是恩騎尉。這么算下來,祖上起碼得是個騎尉,才能勉強算得上貴族。可就算是貴族,也沒什么了不起的,一年也就多幾十兩銀子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