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5內存相比DDR4很多人感覺超頻更難,尤其是內存、小參優化更復雜,使用限制也更多,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與DDR5的新技術和生態現狀密切相關。
超頻為啥更難?
DDR5內存規范中的工作電壓為1.1V(XMP/EXPO配置多為1.35V~1.45V),但具體涉及到內存的電壓其實多達5處(CPU有3處、內存有2處),而留給用戶的電壓調節空間卻小了很多,超頻稍不注意就容易不穩。加上DDR5引入了板載電源管理芯片PMIC——這個原本在主板上的芯片來提升電源效率,但是對超頻來說,將其轉移到DDR5內存本體上讓調節電壓成了越發困難的事情。
同時,DDR5內存顆粒的體質差異也很大,像三星C-die超頻潛力一般,而SK海力士M-die更強等等。此外,DDR5高速率(如4800MT/s起甚至9000MT/s+)往往伴隨高時序(CL40+),頻率和延遲的優化平衡讓超頻更像“技術活”。
使用限制從哪來?
DDR5生態早期,主板和CPU(如Intel 12代/13代或AMD Zen 4)的內存控制器支持不夠完善,BIOS更新頻繁,兼容性問題多——甚至會出現部分版本BIOS因為修改了CPU供電電壓預設,導致原本支持的高頻內存出現不穩定情況,用戶只能刷回老版本(所以為什么有些老玩家會推薦電腦使用沒有問題就不推薦刷新版BIOS)。
更難繃的是在新一代CPU上,DDR5內存依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制約——Intel 酷睿Ultra 200系列因為修改了核心結構設計,雖然能夠支持更高速率的DDR5內存,但是延遲大幅增加;AMD 銳龍 9000系列相比于銳龍7000/8000系列內存控制器變化不大,內存帶寬表現一直是相對弱項。換句話說,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平臺可以100%完美釋放DDR5內存的基本性能。
此外,因為DDR5內存的速率提升,它對主板的布線設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主板可能無法穩定支持高頻DDR5,尤其是在四條內存或雙通道配置下,超頻難度更大——千萬別小看PCB布線設計,這需要極為深厚的設計經驗,小廠只能照本宣科設計,不敢進一步優化布線;另外就是非旗艦主板也沒有必要在這方面下注更多財力、精力。
優化&超頻DDR5 做好這幾點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DDR5內存超頻成功率高一點,做好以下幾點是必不可少的:
選好顆粒:優先SK海力士M-die或美光顆粒,超頻潛力大,超低價內存、尤其是雜牌內存慎買;
調節電壓:耐心調整五個電壓參數,分別為CPU的SA電壓(1.25V~1.35V,決定IMC穩定性)、VDDQ電壓(又稱 IVR,1.40V~1.45V,影響數據總線)、VDD2 電壓(又稱 MCV,1.35V~1.40V,控制命令總線),以及內存上的兩個電壓DRAM VDD 、VDDQ,偶爾還要用到 VPP。需要注意遵循“VDDQ≥VDD2+0.05V”的補償關系,否則會導致tRCD/tRP時序異常;
優化時序小參:時序小參同樣非常繁瑣,需要極大的耐心,以最小步進進行測試優化;
注意散熱:優質散熱片或風冷輔助,保持溫度穩定,DDR5內存多了PMIC芯片,其工作溫度閾值為85℃,保持內存工作溫度≤65℃為最好的狀態——每降低5℃可提升100MT/s超頻余量;
選好主板:高端主板(如Z790或X670E)內存布線更強,超頻支持更好。部分品牌中高端主板提供超頻預制方案,使用更加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