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教授、著有《細節決定成敗》一書的汪中求對于自己被罵上熱搜做出了回應:
我確實用了“惡心”這個詞,但我這么講的目的是為了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餐飲行業標準。我沒想到某些媒體人借此挑起社會矛盾,歪曲事實、斷章取義,把其中一段話拿出來傳播,挑起對風俗文化的反擊,這是有違職業道德的。
汪中求
事情的起因是汪中求在和朋友聊天過程中提到“廣東人習慣就餐前燙碗”這個習慣時使用了“惡心”兩個字。
結果不知道哪個缺心眼的把這句話放到了網絡上,隨后引起軒然大波,多家媒體相互轉載并迅速登上網絡熱搜。
原話是“我非常反感廣東人把那個經過消毒的碗筷再用開水重新泡一次,還要把塑料紙和泡碗的水專門拿個器皿倒在里面,非常的糟糕,讓人很惡心。”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就是這段話引發了網絡爭議,廣東人很不高興,事實上,全國各地的網友都不高興,他們認為汪中求是在胡扯。
有人把汪中求的話解讀成地域歧視,是對廣東人的偏見。
一位廣東網友委屈地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廣東人總是那么不受待見 ?廣東人在學校不能說粵語,廣東主播不能用粵語發視頻,連餐前用開水燙碗筷都要被人說惡心,廣東人到底犯了什么錯?”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少廣東網友解釋了廣東人為何要在餐前燙碗?
一是為了去除碗筷上的灰塵。雖然碗筷經過了高溫消毒,但在塑封的過程中難免會粘上灰塵,用開水洗一洗會更干凈一些。
也有人認為某些高溫消毒過的碗筷會有殘留的消毒液,用開水燙不僅能去除殘留物,還能去除消毒液難聞的味道。
二是餐前洗碗筷也是一種社交文化。在菜品還沒有上桌前,洗碗筷既可以打開話題,也可以相互幫忙拉近感情。
這樣說來,似乎這個習慣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
汪中求
汪中求的“惡心”言論登上熱搜后,本人對這段話的原意進行了解釋。
他聲稱,當時是在和伙伴們討論食品安全和衛生標準的問題,大家的意見是經過高溫消毒并及時封存的碗筷應該是可以讓消費者放心使用的,但是我們去廣東發現許多人仍然會把消毒封存過的碗筷重新清洗,我們這么講的目的是為了讓全社會引起對餐飲行業衛生標準的高度重視。
汪中求認為某些媒體并沒有全文報道,只是提取了其中的一句話,就是想尋求熱點效應。
汪中求呼吁媒體保持客觀,恪守職業道德,這樣才能有利于社會對事物的正確看法。
圖片來源于網絡
話說回來,如果汪教授的本意確實是為了讓全社會重視餐飲行業衛生問題,似乎他的解釋倒也合情合理。
如此一來,是不是我們真的冤枉了汪教授,錯把好心當成了驢肝肺?
也許“惡心”一詞只是楊教授的無心之失,他的本意并不是真的認為廣東人“開水燙碗”令人不適,而是在影射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不夠放心?
有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