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在生活中,你是一個喜歡“自我暴露”的人嗎?
也就是自發地、有意識地向他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想法、感受或經歷,主動展露對他人的需要。比如:
經常 和別人分享你的 高光時刻 ,渴望有人能看見你 、 認同你 ;
主動 和別人分享你的 童年創傷 ,渴望有人能理解你、 安慰你 ;
忍不住 和別人分享你的 個人隱私 ,渴望有人能 回應 你 , 建立更深度的關系 。
心理學家Altman和Taylor認為,人際關系的發展類似于“剝洋蔥”,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會隨著交往逐漸增加。
人是社會性動物,恰當的自我暴露能拉近心理距離,讓我們獲得支持和連接,更有歸屬感。
但 如果 不 掌握好邊界 , 過 度 的自我 暴露 可能 會將 自己置于 “險境” 之中 ,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
其實到了一定的年紀,我們就要明白,人生的底牌永遠是你自己——
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1個字:藏。
就像有句話說的: “沉默是成年人最好的防御手段,因為人們無法摧毀TA們不知道的東西。”
今天壹心理就來和大家分享一個讓你避免被欺負的“人生建議”: 永遠不要過度自我暴露。
你需要知道的人性定律1:不要過度展露自己的成功
在最近的一次親戚聚會中,表妹透露她 準備 考公 的計劃 。
讓人想不到的是, 大 舅聽到后,露出饒有深意的微笑, 陰陽怪氣地 說道:
“考 公啊, 這可是要真本事的啊 , 不是什么人都能考上的。”
然而 , 大 舅的兒子一直在體制內做著穩定的工作,是眾人羨慕的對象。表妹隱隱覺得,她宣布考公,似乎威脅了他在親戚中的優越感。
接著, 單身多年的表姐也透露,她最近買了 棟 別墅。
結果 聚餐結束 后,奇怪的風言風語開始 在村里 傳起來。有人說她 “ 賺的錢來路不明 ” , 有人說她 “嫁不出去有錢也沒用” 。
渴望被他人看見 和肯定 ,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
一個人 適度 地 展現優越感(即基于實際能力或成就的自信表達) , 也能 提升自尊水平 。
但 頻繁 以 此來 驗證自我價值 , 容易 陷入“過度暴露”的風險。
很多時候你的成功和優秀得不到掌聲,卻 會 換來覬覦和嘲諷。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很扎心的真相是:不是所 有人 都 真 心 希望你好。
這首先是因為,在人類的內心深處,往往藏著優勝劣汰的進化烙印。人往往會通過關注他人的狀態,以確認和鞏固自身 的 安全區。
所以,當你透露自己的 成功 時,傾聽者 可能會 經歷這樣的“心路歷程” ——
“ 自我參照框架 ” 被激活 : “ 這對我而言意味著什么? ” ;
進而觸發情緒的 “ 應急響應機制 ” :開始焦慮 - 感到 被 威脅 - 引發自卑感 ;
于是,合理化加工開始了:為了 自我防御 , 對方 開始對你貶低嘲諷、落井下石 ……
同時, 人很容易因為周圍人過 得比自己好, 而 產生 一種 “相對剝奪感”。
學者斯托弗提出 : 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周圍相比較 , 而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會產生一種受剝奪的感覺。
另外, 哈佛商學院研究表明 : 同組同事加薪500美元帶來的痛苦,遠超陌生人中獎5萬元。 當 周圍人的收獲,變相成了自己的損失,別人看不得你的“好”,也就 容易 理解了。
因此,要保護自己,就要 適度 減少對被關注的渴望, 擁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將心理能量從“防御性自證”轉向“建設性成長” 。
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言:“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于接納自己無需被所有人看見。”
為此,我們可以進行認知重塑,建立內在評價坐標。
先覺察自己 , 是否經常將“外界認可”等同于 “ 自我價值 ”, 比如 :
辛辛苦苦P的圖發朋友圈 卻 沒人點贊,會偷偷刪掉?
如果沒人肯定 和 夸獎, 就 失去前進的動力?
如果沒有他人羨慕的眼光, 就覺得 自己的成功黯然失色?
如果是這樣, 從 “ 認知行為心理學 ” 的角度出發, 你 可以 試著多 刻意練習:
當 想展現 自己的念頭涌起時,記錄 下自己 無法被認可帶來的情緒波動, 然后 觀察其自然消退的過程 ;
建立一個“自我認可清單” , 默默記錄一些 自己 無需他人看見的微小成就, 并慢慢完善這個 清單。
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人 逐漸 建立穩定的 “ 內在評價體系 ”。
也許你 會發現 : 不尋求 外界 關注的努力,才是一種真正的自由。
而那些悶聲發財、靜默成長的人,不僅擁有更健康的自戀,更是真正的 “ 狠角色 ” :
當你的 內在力量超越外在評判,自我價值感獨立于他人評價 , 即便無人 欣賞 ,也 能 獨自盛放。
你需要知道的人性定律2:不要過度分享自己的遭遇
在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 , 生動詮釋了虛假友誼背后的人性弱點。
老楊把老馬當生死兄弟,遇事喜歡向老馬討主意 , 和他掏心掏肺。
老馬卻把老楊當消遣,有事躲著走,沒事拿他解悶。他打心眼里看不起老楊,也不是真心給他出主意,甚至多數的主意里都 在“ 使 絆子 ” 。
老楊 雖 心知肚明,卻 認為 老馬道理講得透, 自己 對他“說得著”,簡直“一句頂一萬句”。
但俗話說得好: 交淺言深 , 謂之失言。
在不對等的關系里,過度 袒露自己的 境遇和感受是危險的。
首先,這注定會迎來被辜負的結局。
因為 當你 過度暴露自己的時候,也讓傾聽者被迫成為 你的 “ 情感容器 ” 。
而 有些 傾聽者為了防御自己被工具化, TA無力或無心承擔你的情感輸出,可能 會無意識采用 “ 情感隔離策略 ” ,通過 維持 表層 的關系 ,避免卷入 你 的情感漩渦。
就像 我看到有位網友分享的 : “和朋友吐槽物價高、孩子教育難,能得到一兩句附和,但有一天看到一本書,覺得 感觸很深 ,分享給朋友 一大段話 ,她卻連回都不回了。人真的是孤獨啊,很多話根本找不到人說。”
這確實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就像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搭子”,但都不再奢望 深度 關系。
其次,“被理解”是稀有而奢侈的體驗。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 提出過 “自體客體體驗” 的 概念 , 這是一種與他者同頻共振后,深入靈魂的共鳴性體驗。
在早年,養育者所具有的支持我們心靈的功能越好,這個體驗維度就越深。
而自體客體體驗越缺乏,成年后就越渴望 在人際中獲得 回應,讓自己感覺深深地被理解,甚至希望對方說出自己壓抑的 、 模糊的、無法表達的情緒 、 情感和想法,得到深切的被懂得、被共鳴的感動。
但很多時候,你認為的被理解 , 可能 只是你“腦補” 出來的 。
就像 前面提到的 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老楊 發自肺腑 地 傾訴 ,老馬一句也沒認真聽, 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 還瞎出主意。
“ 神經心理學 ” 認為: 人在自我表露時,即便聽眾反應虛假,傾訴者的伏隔核( 大腦的 愉悅中樞)仍會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自體客體體驗的幻覺滿足,傾訴者只是在通過對方的語言反射完成自我拼圖。
人生而孤獨,渴望被理解、有知己,也都渴望遇見那個能“說得著”的人。
“老楊”們的傾訴,是對存在性焦慮的消解,對抗存在性孤獨的悲壯嘗試。
很喜歡在 朋友圈傾訴 、 表達自我的人 , 很可能就像“ 老楊 ” ——
過度 渴望被看見 , 點贊者都是“老馬” , 用 “ 符號化互動 ” 維持最低成本的情感 連接 。
想 要避免被過度暴露傷害 自己 ,就需要放下被理解的渴望。
首先,要學會信息分層,選擇不同的暴露深度。
比如 公共信息和興趣愛好,可以向周圍的人選擇性開放和主動釋放。但是, 可以將 你的內在創傷、情感、感受 作為一個 禁忌區,只能和關系最深入 、 真正珍視你 的人討論。
同時,要提升耐受孤獨的能力。
作家史鐵生 在《 病隙碎筆 》 中寫 過:
“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愛之永遠的激越,由于每一個‘我’都是孤獨的。人不僅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而且是一個個分開著被拋來的。”
大多數時候,人要學會自我消化和耐受孤獨,提升內在豐富度,與孤獨和諧共存。
你需要知道的人性定律3:人生的底牌永遠是你自己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句很火的話 :
“人到了一定階段就會失去傾訴欲,也不想讓任何人知道關于你的任何事情。”
這句話引來了很多 人 的共鳴, 紛紛表示 : “ 我也是這樣。 ”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 總是忍不住 向周圍人傾吐自己的負面情緒:抱怨孩子不聽話,老公不成器,婆媳關系不好,人到中年各種慘……
這本身并沒有錯。
我們在 向 “ 安全型依戀對象 ” (如 家人、 摯友、心理咨詢師 等 )傾訴時,催產素分泌 會 增加,產生被接納的溫暖感。這種體驗會修正“無人理解我”的孤獨預設。
但如果不管傾訴對象,見人就傾訴,或者 高頻次、重復性 地自我表露 , 反而會因為對方的無法共情或抨擊,持續性 陷入“習得性無助” , 加劇本來的焦慮和內耗 。
但這可以通過完善 “自我功能” 來解決 。
心理學認為,自我功能是體現 個體 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 標準 。
一般 自我功能良好的人,有很好的 情緒管理能力、挫折承受力、內在心理和外部世界調節能力。
如果一個人 內在的心理調節能力不夠, 就會時刻 渴望傾訴,獲得外界的安撫 , 讓自己 的情緒 穩定下來 , 但同時也 會導致“過度暴露”。
首先,他人 可能 會對你形成“認知綁架”,利用你的信息構建對你的定義。
就像 之前刷到的 一位單身女性短視頻博主,講述了自己被騙200萬的慘痛經歷。
結果 并沒有得到大家的同情 , 反而被諷刺 :
“自我感覺良好,才會相信霸道總裁會愛你這種 大齡 婦女。”
“你要是多照照鏡子就不會被騙了。”
同時,將你的脆弱 過度 袒露給他人,也等于將控制權交給了別人。
其實 在人群中,有很多 “ 自戀型人格特質 ” 的人 , TA 們沒有看見別人的能力。 所以當 你袒露 自己 的遭遇, 很可能 無法獲得 想要 安慰和共情,反而成了喂養 TA 們的“血包” 。
這類人 熱衷于 通過對他人提 意見、出主意、指手畫腳 等 , 以 滿足自己的分析欲和掌控感,實現“我很厲害”的優越感。
要保護自己免受過度暴露的傷害,就需要放下對安慰和依賴的過度渴求,避免讓過多人了解你的傷痛。
首先, 你需要 增強自我功能,提升情緒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曾 飽受病痛折磨的著名歌手 中島美嘉說過:“在最黑暗的那段時間,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了深淵。如果沒有那個人,我就成為那個人。”
其實 每 個人 都可以 有足夠的內在資源,靠自己走出各種困境。
通過自我成長,挖掘內在資源、向內求, 你會 變得更加穩定和獨立。
然后 ,用獨處時間構建心理安全區。
這 本質上是在孤獨中培養自我接納、內在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修復情緒的100項藝術練習》 這本書里,提到 了大量 獨處時 修復情緒的方式 。 比如 寫情緒日記 、 做 療愈性的手工和其他敘事性的表達等等。
這些藝術練習 , 可以 幫助我們 創造性地表達情感,更好地識別內心感受、為情緒命名、讓表達自由流動、加深對自己的思考。
通過和自己連接,靠自己的力量加深覺知、提升內在穩定性 , 實現 自我療愈。
堅定地 和自己 站 在一起 、 治愈自己,才是每個人最終的出路。
最后,建議所有人都停止用“有沒有人喜歡我”的標準,來丈量自己的價值 。
當你不再把別人的認可當做一種獎勵機制;
當你不再完全依賴別人來拯救自己;
當你不再執著于證明自己值得被看見;
當你終于放下那些不在乎你的人和事……
你會開始變得真實、強大、有力量。
最重要的是,你終于接納了自己,包括糟糕的那部分。
祝我們“自洽而內求,溫柔且堅定”。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南小希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
當我們真正做到自我認可時,才能抵御來自外界的干擾,擺脫身份焦慮,勇敢“做自己”。
壹心理直播特別欄目【心理八點鐘】重磅來襲,特邀資深譯者蘇西作客壹心理直播間。蘇西老師是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教練,累計翻譯出版著作50余部。今晚,她將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中年重啟:從身份焦慮到自我重構。
今晚八點,來壹心理視頻號直播間,和蘇西老師、心理咨詢師鄭云宏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了解如何擺脫中年焦慮,實現自我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