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土地到文學殿堂,從攬工漢群體到時代書寫者,甘肅靖遠農民作家張小紅用二十載光陰,完成了從生活親歷者到文學記錄者的蛻變。她不僅以13萬字長篇小說勾勒出農民工群體的奮斗史詩,更以“耕讀傳家”的家風實踐,成為“全國文明家庭”的生動注腳。
1973年生的張小紅,高中畢業時考上了大學,但因家里窮困早早步入了婚姻。在那個"窮得只剩四個孩子和兩個殘疾老人"的年月里,為了孩子上學和維持生計,她和丈夫商量后毅然決定舍家棄業進城打工,開始了一段艱難而又漫長的求學打工史。
她每日在車站攬活謀生,清晨五點的勞務市場、浸透汗水的安全帽、工地上的粗茶淡飯,成為她最深刻的生活記憶。“什么活都干,不挑,像工地拌水泥、家政通馬桶、地里種蘿卜都干,最長一天干十五六個小時;有時候坐一天沒有活,沒有收入,心里就很著急,家里孩子、老人等著吃飯呢。”
“后來就想把我這些年在大車站攬工的所見所聞整理一下,但都不敢下筆,或者說寫寫停停,不能順暢地寫下去,也是受到縣文聯主席蘇其智的反復鼓勵,才開始描寫我熟悉的大車站攬工漢們的生活,他們雖然生活困苦,但都心懷希望、追求理想,在自己的人生里發光發亮。”采訪中,張小紅談到她的創作體驗。
在文學創作之外,張小紅的“最美家庭”故事同樣打動人心。面對早年癱瘓的公婆和四個年幼子女,她與丈夫秉持“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理念,縱使每日打三份工,也要湊齊子女學費,她的四個子女均考入重點大學。2023年,她家獲評“甘肅省最美家庭”,2025年獲評“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
這份濃濃的親情,在歲月的長河中愈發深厚。鄰里們知道了張小紅的事跡,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她是個善良、有擔當的好媳婦、好鄰居。“作為鄰居,我一直看在眼里,張小紅公公婆婆癱瘓了很多年,她一直照顧得很好。”采訪中,鄰居劉德娜對她的評價很不錯。
良好家風的傳承在張小紅的文學創作中亦有深刻體現。她在《大車站的攬工漢》中塑造的木槿形象,正是以自身經歷為藍本,展現了農民工家庭在苦難中堅守希望的精神內核。書中三代人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情節,與現實中張小紅家庭的“四子女皆成才”形成互文。
談及創作與家庭的平衡,張小紅坦言:“文學是我與生活對話的方式,而家庭是我創作的根基。”她的寫作時間多集中在夜晚,在臺燈下記錄一天的觀察與思考。這種“白天搬磚、夜晚寫作”的生活模式,成為她踐行“耕讀傳家”的獨特注腳。
“和小紅結婚30多年,一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也照顧兩個老人一直到八九十歲的高壽;雖然我們一直忙,但也沒放松對孩子的教育,言傳身教,讓孩子們都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好在孩子們也爭氣,一個接一個考上了大學。”張小紅的丈夫王顯宗對妻子也很支持。“小紅也一直喜歡寫作,把生活里的點滴、打工時遇到的人和事,都寫成了文字。她寫的那本《大車站的攬工漢》,就是我們這些年打工生活的真實寫照。現在看著她的作品得到大家認可,我打心底里為她高興。”
從車站攬工漢到農民作家,張小紅的故事印證著“生活從不辜負熱愛”的樸素真理。這位扎根黃土地的“農民書寫者”,正用沾滿泥土的筆觸,為千萬勞動者鐫刻下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印記,更以“耕讀傳家”的家風實踐,詮釋著“全國文明家庭”的深刻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