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間清醒,這樣的魏建軍
在2025年,魔幻的一幕叕照進了現實——隨著“0公里二手車”的出現,業內外都陷入了沉默,“剛到手的車就降價30%,買車已經比買房、買基金虧得更慘”。
這種“怪象”并非孤例,近期,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與新浪財經CEO鄧慶旭的對談中直言不諱,他表示:“三四千家在賣0公里二手車,這是一種無底線的降價!”。
采訪中,他帶有批判性的提問正試圖叫醒“裝睡”的友商與用戶,“什么樣的工業產品能降10萬還得到質量保證?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從"零公里二手車"到"降價十萬質量陷阱",從“價格戰是雙刃劍”到“倒閉車廠的二手車如廢鐵” ,這位被網友評價為“車圈預言家”的老汽車人,正用一把名為"求是"的尖刀,劃開中國汽車產業光鮮外衣下的潰爛傷口。
魏建軍“神預言”,到底打臉了誰?
三年前,當全行業沉浸在"年產銷3000萬輛"的狂歡中時,魏建軍拋出"價格戰是雙刃劍"的論斷,被同行嗤為"危言聳聽"。
如今再看,某新勢力品牌旗艦車型從32萬跳水至18萬,經銷商集體反水;某頭部車企被曝百億財務窟窿,供應商拉橫幅堵門討債——預言正以最慘烈的方式照進現實。
在輿論場上,魏建軍始終是個"分裂"的存在。有人贊他是行業清流,有人罵他"砸同行飯碗"。如在今年,魏建軍批評“智駕過度營銷”時,長城汽車官微下聚集著兩撥人:一撥是點贊支持的"有責任感”的車企,另一撥是叫囂"多管閑事"的水軍。
一直說真話的代價,是魏建軍被“追討”了數年之久。但在新浪財經的采訪中,魏建軍再談起過往事件,卻只淡淡表示:“只要這個行業得到健康的發展,不要為中國制造抹黑,遭受巨大的損失,我覺得挨兩句罵也值”。
這種"招黑體質",源于他總在行業高歌猛進時潑冷水——“謠言不會傷人,真相才是快刀”,魏建軍一次又一次的預言成真,才是激怒其“對手”的真正原因。
有同行細數過魏建軍過去的五大預言,分別是“車企倒閉二手車如廢鐵”、“價格戰的后遺癥將持續六七年”、“隱藏式門把手犧牲安全性”、“智能駕駛過度宣傳”以及“汽車行業的內卷必然被整治”。而從實際案例來看,這些預言無一例外均成為了現實。
如從價格戰后遺癥來分析,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4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度汽車經銷商盈利比例僅為39.3%,廣匯汽車等頭部經銷商的資產負債率更是高達60%——當年次貸危機期間,“老美”的相對負債率不過也就是52%左右。
此外,針對隱藏式門把手、智駕過度宣傳等亂象,更是取得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并親自發文整改。
這是充滿鮮血與教訓的現實——如果把經營虧損,或者是智駕以及隱藏門把手造成的事故代入到自己身上,大家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魏建軍到底在說什么,以及為何要說這些話,而不是陰陽怪氣地來一句“你清高,你了不起”。
事實上,魏建軍承受的壓力遠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大——他真正要面臨的對手,不僅有同行,還有“過度的資本化”的大趨勢,以及一切與用戶利益相違背的行為。
“跳出來為行業發聲,好多人不理解,網上就有說法,說你把別人的燈吹滅了,你自己也好不了多少,圖啥呢?值當嗎?”
在面對鄧慶旭“值不值”的提問時,如果你是魏建軍,會如何作答?現場,只見魏建軍毫不猶豫地說:“吹滅別人的燈,關鍵是什么燈,它要是鬼燈我一定要把它吹滅了,讓這個行業呢,得到健康的發展, 所以說呢,做一個事啊,還是要看長一點,不是解決當下的問題,是解決未來的問題”。
面對“未來的問題”,魏建軍拋出了“求是”二字。
什么是長城汽車的“求是”?
“其實我們這個訪談我們自己給起了一個名稱叫求真。但是跟魏總交流之后呢,交流中我們又逐漸把它改成了‘求是’”,魏建軍與鄧慶旭在采訪主題上商討了良久。
一字之差,究竟代表了什么?
魏建軍提到:“求真更多的是發現問題,就好像一個火把一樣,我看到問題了。求是呢,就是拿著火把,我們如何走出這個困境,我們拿著一個導航或地圖,把事兒做完整,這叫求是”。
敢說又能做,才是“求是”。魏建軍在采訪里說過一句大實話:“當社會到處是謊言的時候,行業一定好不了。”這句話聽著糙,但理不糙。長城的“求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口號,說白了就是干三件事,即“說真話、做實事、不坑人”。
從技術研發到賣車售后,這家企業選擇用最笨的辦法,和行業潛規則硬剛。
2023年前后,行業里吹增程式電動車時,長城汽車高層直接潑冷水:“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后是行業共識,打死不做增程!”增程式的“聰明”之處,在于把價格的成本轉移到用戶長途通勤上,又以城市純電短途同行來掩蓋其能耗缺陷,是價格戰內卷下“投機主義”的集中體現。
不跟風的長城,不是嘴硬而是技術硬,如其研發的Hi4混動技術,城市通勤效率較增程是技術提升 13%,戶外路況效率提升15%-20%。用魏建軍的話來說,就是長城技術堅持“技術向善”,其研發的技術既要對社會有正面的價值,同樣也要讓消費者了解到技術的真相,不拿消費者當小白鼠。
在營銷與售后層面,魏建軍批評得更直接,如對于車企無底線的降價行為,他提出了“背刺新車主”的現象,并表示:“外國人看不懂,國外的用戶一臉的蒙圈,15萬塊錢的車,半年后就賣10萬,我一個消費者剛買了15萬塊錢的車,半年后就虧5萬,你想我們中國品牌在海外怎么發展?”
當然,在內卷的大環境下,魏建軍并不是全盤否定降價,而是堅持要給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以長城汽車為例,雖然產品以官降應對市場競爭,但長城汽車早于2023年就提出了“保價政策”,維護老車主權益,同時疊加“一口價”購車模式,也進一步確保了經銷商的利益。
長城汽車的“求是”,是在技術、在用戶利益上真金白金的投入。在長城徐水試驗場,長城汽車曾干過一次讓同行冒冷汗的事,其用億元假人和5億實驗室啟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碰撞測試。“0.1秒的碰撞,我們準備了35年”,長城汽車高層表示。這種投入像是《黑神話:悟空》與《哪吒》,既解開了技術與市場的黑幕,也用“沉默的投入”代表消費者發聲。
在采訪中,魏建軍對弄虛作假的行為極為憤怒,表示這將“損害中國汽車的全球形象”,他提到:“就像我們去參加奧運會一樣,我們不能在那個跑馬拉松的時候,吃興奮劑,投機取巧。這個汽車產業代表著中國的臉面,我們中國有高鐵,高鐵也很棒,絕對做到了世界領先,我們將汽車賣到全球,我們接觸的全球的用戶,這個影響力是巨大的。
那么,長城為何非要這么“軸”?
用魏建軍自己的話說:“我們長城一直在秉承誠信第一的原則。”說到底,長城的“求是”就一句話:把車造踏實了,錢才能賺長久。當別人忙著割韭菜時,魏建軍選擇當個“笨人”——但時間證明,這種持之以恒的“笨”,才是真聰明。
發言不是爹味,而是人間清醒
在采訪中,魏建軍雖然言辭犀利,但在語氣上大多數是帶有一種“惋惜”與“感慨”的情緒。“我根本就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兒,我只不過做了一點良心上過得去的事。”面對“會不會覺得孤獨”的提問,魏建軍的回答樸實得令人意外。
這種樸實,讓我們從“質疑長城”走向“理解長城”,再到“相信長城”。
大師錢理群曾說,我們處于一個無真相、無共識、沒有確定性的時代。而在這樣的一個是滴啊,魏建軍罕見得讓我們看到了“共情”能力。
這其中,有行業從業者的共情。魏建軍說:“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特別珍惜現在這個,快速的發展這三四十年、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我是這個(改革的)見證者、踐行者,也是想做捍衛者。我覺得很難得,我想為汽車產業、或者是這個經濟高質量發展。盡一份責任。”
有消費者層面的“共情”,他對“主機廠偷工減料”的行為感到不忿,他一再強調要對消費者“實事求是地講”,魏建軍相信亂象背后,一定有“用戶在看“,有“我們的民眾在看”。
甚至這其中,包含了對資本與趨勢的共情。采訪中,魏建軍談到,“我們現在有些主機廠,在追求市值,抬高股價,在這上面下的功夫太大了。我也呼吁過,長城愿意拿出錢來,對我們這個汽車各個主機廠進行全面的審計,長城愿意拿這個審計費。”
魏建軍并非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一種“我認為汽車行業應該這樣”的偏執,而是看破行業的黑暗后,依然對行業“充滿希望”,認為“未來可以改變“,如同,齊先生曾對陳平安說過的那句“你一定不要對這個世界失望”一樣。
有人評價,魏建軍的發言帶有“爹味”,但從上文以及采訪中來看,魏建軍是在以心平氣和的交談模式,與友商、與用戶一起去發現行業的問題,力圖創造一個更長期、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他目的在于“求是”與解決,而非是求真與說教。
這樣的人間清醒,這樣的魏建軍,無非是要給消費者爭口氣而已。
有文說:
當下的汽車市場,恰如老舍筆下的人來人往的《茶館》,三教九流匯聚一堂,其中不乏高談闊論與低聲嘆息者,真正手握權力的人,往往沉默地像一潭死水,世道的真相往往藏在“不提醒”的沉默里,但魏建軍不但要做快人快語的“常四爺”,更要做那個實業救國的“秦二爺”。
這樣的角色,在變革的環境下,必然是充滿爭議與偏見的,但是,也會迎來更多的同行者,如堅決整改的高層、被傷害的消費者以及被拖垮的經銷商等等。恰如采訪中的那句結束語,“真正的守護者,從來不是擊穿底線的狂歡者,而是像魏建軍這樣,甘愿在寒冬中,點燃火把、尋找出路的人”——當人們看到希望,必然會選擇與之同行。
多年以后,魏建軍也終將不會在面對“是否孤獨,是否值當”的問題。(汽車有文化 歐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