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又被工信部的一項所謂“新規”嚇了一跳!
有媒體報道稱,工信部擬出臺新規,禁止新車落地后半年內過戶。我四處尋找這消息的源頭,卻始終未果。然而,由于傳播者眾多,許多人開始信以為真。但從商業邏輯來看,這所謂的“新規”,大概率是個謠言。
與這“新規”捆綁在一起的,是兩條新聞。
一是二手車市場涌現大量小米YU7的“黃牛車”,聲稱加價一萬到兩萬即可立即提車;二是長城汽車CEO魏建軍曾提及的“零公里二手車”,指出許多車企為偽造銷量,將新車直接賣給二手車商。
如果說這個“新規”旨在解決“黃牛車”問題,或許還有些效果,畢竟半年后這類爆款車的溢價自然會消失。
但“黃牛車”現象真的需要工信部出臺“新規”來禁止嗎?且不說商業社會中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單就“黃牛車”這種現象本身極為罕見。可能一年下來,也沒有幾款車能火爆到客戶要在二手車市場加價插隊,更多新車落地后,價格直接“對半砍”。
若這“新規”是為了解決“零公里二手車”,恐怕也是徒勞,治標不治本。因為只要有利可圖,別說壓半年,就算壓一年,仍會有人做這種“零公里二手車”,不過是主機廠多讓利,二手車商少賺點罷了。
“零公里二手車”的核心問題,根本不在需求端,而在供給端,說白了就是產能過剩。
車生產出來了,卻賣不出去,怎么辦?只有兩條路:一是降價促銷,二是減產停工。無論前者還是后者,對企業都是巨大傷害。前者損害品牌形象,長期促銷終將崩盤;后者直接造成成本損失,當然也會讓品牌形象受損。
于是,折中辦法就是“零公里二手車”,上牌后再打折賣給二手車商,既美化銷量,也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且整個過程暗箱操作,若非業內人士爆料,恐怕無人發現,但就是會增加汽車市場的內耗,讓價格戰更加激烈。
“零公里二手車”的核心問題,在于汽車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全年,汽車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為72.2%,較上年下降2.4%,略低于規模以上工業75.0%的利用率。今年二季度,汽車制造業產能利用率進一步降至71.3%,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2.7個百分點。
汽車制造業產能利用率不高,直接擠壓了行業利潤空間,畢竟廠房每分每秒都在產生費用——設備折舊、地租、人工……
今年1-5月,汽車行業收入雖達4.1萬億,同比增長7%,但成本增加8%,利潤下滑11.9%,行業利潤率僅4.3%。
對比其他制造業利潤增長勢頭,便知汽車行業處境艱難:智能消費設備制造、其他家用電力器具制造、家用廚房電器具制造等行業1-5月利潤分別增長101.5%、31.2%、20.7%。
詭異的是,盡管我們一直強調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產能卻持續增加。
高盛在6月17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增產能預計達250萬輛,雖較2023年的550萬輛和2024年的320萬輛略有下降,增速也放暖了,但整體產能還是在擴充當中。
這意味著,國內汽車行業產能問題,不在于過剩,而在于結構不平衡。
第一個不平衡是主機廠大力發展電車時,未能堅定淘汰油車產能。
前不久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原副部長蘇波直言,現有燃油車產能至少3000萬輛,而電車已建成產能2000多萬輛卻是全新的。在此消彼長中,電車轉型僅消耗了油車兩三百萬產能。
第二個不平衡是曾經的強勢品牌在新能源沖擊下逐漸弱勢,尤其是合資品牌。
新能源沖擊下,許多合資品牌措手不及,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眾、上汽大眾、東風日產等合資車企,產能利用率不到一半,甚至幾家已跌至“2”字頭。嚴重產能過剩迫使他們降價促銷,成為行業最大不確定因素。
因此,要根本解決“零公里二手車”這種內耗問題,必須從“去產能”入手,該收回土地就要收回,該重新分配的資源就要重新分配。沒有斷臂重生的勇氣,僅靠“新車落地不得過戶”的小打小鬧,無法拯救當前汽車行業。
我堅信工信部不至于如此糊涂,以至于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這很可能只是一則不實傳言。(文|大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