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為中心”這四個字,在中國車圈已經快被說濫了。幾乎每一家車企都在講這句話,從命名征集、共創內飾,到搞一場聲勢浩大的“用戶日”發布會,看上去人人都在“聽用戶的聲音”。可真把用戶當回事兒的,有嗎?
多數時候,所謂“用戶共創”更像是一場營銷活動:品牌制定劇本,用戶扮演參與者,結果早定好,動作是演給別人看的。用戶確實走上了舞臺,但臺詞和動作都被提前寫好。說到底,這種“用戶為中心”,更像是一種“用戶視角的表演主義”。
可哈弗大狗(參數丨圖片)的2026款發布會,多少讓人眼前一亮。不是因為它“有多高級”,而是因為它真的很“非典型”——沒劇本,沒彩排,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被現場用戶一句“我要見魏總”喊上臺,高管們當著媒體面調侃老板“手機太落伍”,而一位普通女用戶更是上臺1分50秒徒手換掉了車的前中網,直接刷新了“保定車神”的紀錄。這一連串看似“脫軌”的事件,組合在一起,反而呈現出一種令人信服的真實。
這是一次內容驅動的傳播事件,更是一場權力結構的可視化演練。它打破了車企慣常對用戶“展示”“傳達”“引導”的單向控制邏輯,把決定權、解釋權和話語權交還給了用戶,讓一場發布會變成了一次真實、有效、互動、并可能被打斷的品牌制度現場。
更重要的是,這種改變,不是孤立的,而是從上而下的——我們看見魏建軍從“舞臺后的掌舵人”,變成了“品牌人格的第一表達者”。從去年起,他就開始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做直播、上臺脫稿發言、回應用戶質疑、接住熱梗流量。這不是一次次傳播動作,而是一種企業邏輯的更新:讓董事長從權威發言人,轉變為信任代理人。
發布會,哈弗放棄了“品牌劇本權”
在如今的汽車行業,發布會越來越像一場“表演”:布景要炫,詞要燃,流程要準,連“互動”都是排練好的。但長城汽車偏偏反其道而行,在哈弗大狗2026款的發布會上,徹底打破了這個模板。
當天的一個關鍵場景,是一位普通女用戶挑戰更換前中網。原本只是一個展示改裝便捷性的技術環節,誰料這位用戶動作麻利,竟然在1分50秒完成操作,直觀展示了其“兩分鐘內可更換中網”的核心賣點:模塊化設計讓改裝就像拼樂高,可以徒手快拆快換中網,可以解鎖各種改裝風格。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其深層意義在于將車輛的個性化改裝權真正下放給了普通用戶。它打破了傳統改裝的高成本門檻,讓用戶能夠輕松、便捷地根據自己的喜好改變愛車外觀,真正實現了“人人都能改,人人都好改”。這種設計理念是將“用戶可玩性”和“個性化表達”落到了產品實處。
更出人意料的是,她換完之后當場喊話:“我要見魏總!”
這句話背后語境其實頗復雜——它原本源自輿論場的“張教官事件”,本帶有挑釁意味。但在這里,它沒有被屏蔽、被回避,而是被品牌當場接住。魏建軍當時坐在觀眾席,沒有一點猶豫,直接起身走上舞臺,還順勢來了句“最近想見我的人有點多”,全場哄笑,氣氛到點。
“不是安排好的?”我們問到一位現場工作人員。他搖頭笑說:“完全沒排練,這個橋段純屬臨場反應。”
再看看幾位高管——哈弗品牌總經理趙永坡、營銷副總張福志,前者在講解50W無線快充時吐槽魏建軍的手機“太舊用不上”,后者則在用戶改裝成功后笑說“保定車神這水平該退休了”。而魏建軍在臺下聽完,不僅沒生氣,反而樂得直拍大腿。
一個可以被調侃的老板,一個允許用戶喊話董事長的發布會,一個原計劃可以被用戶“打斷”甚至改寫的現場——如果沒有足夠的制度開放度,這樣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
所以說,這場發布會的看點不在內容,而在結構。它不是“傳播做得好”,而是“控制放得開”。真正的用戶為中心,不是把用戶請上臺說幾句漂亮話,而是允許用戶改變品牌原定的節奏。
用戶定義產品,而非只參與營銷環節,這是“用戶治理”的雛形
很多品牌會講“用戶共創”,但真要讓用戶參與決策、定義產品、推動資源,那多半就是“共創到此為止”。畢竟,把改裝權、設計權甚至生產線的優先級交到用戶手上,這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有制度機制支撐。
而這次哈弗大狗2026款的發布會,幾乎把“用戶可控性”拉到了極限。
我們在現場看到,多個潮改版本一字排開,不是作為“炫技概念”,也不是僅供參考,而是進入了一輪用戶投票——票數最高的方案將直接啟動量產。這不是段子,也不是“營銷投票”,是會真金白銀跑工廠、開產線、發公告的正式流程。
這種“誰投誰決定”的模式,其實早在五年前就有雛形。當時長城開放哈弗大狗命名權給用戶投票,結果網友選出這個聽起來“完全不像車”的名字時,內部爭議極大,有高層甚至擔心“賣不出去”。魏建軍卻頂著壓力,堅持使用這個名字,他說了一句話:“咱長城玩的就是真實。”
結果如何?哈弗大狗成了泛越野細分市場的冠軍產品。
而2026款不僅保留了用戶命名的傳統,更在產品結構上給用戶提供了“二次創作”的平臺。我們在發布會后臺采訪工程師時,他展示了一塊模塊化中網替換組件:“核心賣點就是好拆好裝,兩分鐘內換一套,和樂高一樣。”而我們注意到,配套配件的接口、電氣支持和后續定制套件,也都已經同步開發。
這不是“鼓勵你改”,而是“為你預留好改的空間”,從設計階段就考慮“用戶可動性”。
所以這不僅僅是產品思維的改變,更是用戶治理模型的雛形。用戶不再是“使用者”,而是“定義者”;企業不再是說了算,而是“執行用戶共識”。你說這套做法有沒有風險?當然有。但長城選了一條難的路,卻走得比誰都早。
從喊話“見魏總”到影響產品,這是一場品牌信任機制的再設計
拋開網紅的真假維權,“我要見魏總”這一喊,喊出了兩個層面的信息:
第一,用戶愿意喊——說明用戶認為“喊一嗓子”可能真的會有回應;
第二,企業敢接——說明它真的為這類“打斷式溝通”預留了機制接口。
這不是一場巧合事件,而是長期積累的品牌信任在某一刻的自然釋放。這種釋放似乎更多的來自于魏建軍本人。
從魏建軍的表現來看,這位“耿直老板”這兩年確實變了很多。
過去,他更像是背后的操盤手,時不時的以嚴肅的管理方式出圈;這兩年,他越來越多地成為品牌的第一界面。在Hi4技術大會上,他就脫稿上陣、當場批評行業三種虛假發布會模式;在哈弗大狗發布會上,他幾乎是“被逼登臺”,卻穩穩接住熱梗,還現場與用戶互動。
一位資深行業營銷人士和我們聊起魏建軍時,說了這樣一句話:“這些年車圈從零開始打造老板IP的,最成功的應該就是魏總了。”我們問為什么,他想了想補了一句,“因為他是真的。”
聽上去簡單,但在這個時代,真誠反倒成了稀缺品。很多企業高管試圖打造自己的IP,卻總讓人感覺“用力過猛”:發個微博都像代寫、直播帶貨充滿表演感,一舉一動都帶著設計痕跡。而魏建軍的路徑正相反——他不怕冷場,不怕出錯,也不怕被調侃。你喊他一句“我要見魏總”,他就真出來了;你笑他手機太舊,他樂呵呵地接受。這種沒有表演感的真實,才是品牌人格最打動人的部分,也構成了長城汽車“用戶為中心”文化最可信的注腳。
從另一個角度說,魏建軍“玩得開了”,本質上是長城品牌信任機制成熟的表現。他不再擔心“說錯話”,因為品牌能接得住,這個品牌是真誠的;他敢被用戶挑戰,是因為組織流程已經可以容納這種“非預期反饋”,整個團隊以真誠待人。
寰球汽車曾對多個品牌“用戶共創”案例做過調研,發現超過80%的共創動作停留在“被記錄”和“被承諾”階段,真正落地執行的不足兩成。多數車企將用戶聲音視作靈感庫,好改的就改改做做樣子,不好改的直接掛起來。用戶的聲音絕非關鍵決策因子。相比之下,長城汽車則是把用戶推進到了“投票即執行”的權力通道中。這不是“用戶參與企業”,而是“企業適應用戶”。
如果說大多數車企仍在“設計用戶參與感”的路徑上探索,那哈弗已經開始構建一套權力下沉型用戶治理模型。它不是讓用戶“看進來”,而是“做進去”。這背后,是品牌結構、流程與文化的系統性讓渡。
它展現的是一種更高級的關系重建方式:你讓用戶動真格,用戶才愿意動真情。
在今天的車市里,信任稀缺、熱度易逝,真正能留下來的品牌,一定不是說得好聽的那個,而是能在每次被用戶喊話時,給出真實回應的那個。
長城做了這次“去劇本化”的試驗,那下一個問題也已經擺在眼前:用戶是否還能在產品之外,繼續推進服務流程、定價機制、乃至品牌故事本身?如果這是一場關于“用戶權力擴張”的長期實驗,那它的進展,值得全行業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