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退多年的王石要“救場”萬科?
5月27日,王石發了一條長長的朋友圈,起了業內關注。
他表示,正在嘗試和萬科的決策層建立暢通的聯系,為萬科的平穩過渡,為保護廣大投資者、萬科合作伙伴、13萬員工的福祉而盡所能。
難道,74歲的王石真的要重返萬科?
01
DICHAN SHIYIYAN
萬科的危局:從“三好學生”到“債務困獸”
作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最后的優等生,萬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機”。
2024年財報顯示,其歸母凈利潤虧損494.8億元,創上市34年來最大虧損紀錄,短期債務規模突破2000億元,而經營性現金流僅380億元,流動性缺口如深淵般吞噬市場信心。
曾經引以為傲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在行業寒冬中暴露出致命短板:職業化團隊在順周期中游刃有余,卻難抵系統性風險下的決策遲滯與資源錯配。
自從深鐵入住后,深鐵集團的118.52億元輸血僅能暫緩危機,但無法根治結構性病灶。
2025年作為債務兌付高峰年,萬科需償還境內債務326.45億元,疊加銷售金額同比下滑34.6%的失血局面,企業如同被卷入漩渦的巨輪,既需應對甲板上的風暴(流動性危機),又要修補船底的漏洞(資產質量惡化)。
更嚴峻的是,這艘巨輪的“掌舵權”已悄然易主——深圳國資通過人事換血全面接管核心部門,萬科從“市場化標桿”蛻變為“國資主導的實驗場”。
02
DICHAN SHIYIYAN
王石的回歸:情懷敘事與權力博弈的雙重變奏
74歲的王石在朋友圈擲出一封“責任宣言”,猶如向平靜湖面投入巨石。他反復強調“萬科是我建立的制度、培養的團隊”,試圖以創始人的歷史功績重構話語權。
這種姿態讓人聯想到古希臘神話中的俄耳甫斯——試圖用琴聲喚回逝去的愛人,卻終被現實撕裂。
王石重回萬科,可能性到底有幾分?十一郎從以下幾個要素試著分析。
從情感紐帶與品牌價值看,作為“萬科精神圖騰”的王石,他的個人IP仍具市場號召力。2023年主動放棄千萬退休金共渡時艱的舉動,強化了“與企業共存亡”的悲情敘事,或能短暫提振投資者信心。
而目前,萬科的權力結構已經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當前深鐵與職業經理人團隊尚處磨合期,王石以“名譽主席”身份充當潤滑劑,既可避免與國資直接沖突,又能通過非正式渠道影響決策,類似日本“名譽會長”的顧問角色。
然而,現實阻力也是現實存在的。深鐵已通過十余名國資高管全面掌控戰略投資、財務等核心部門,王石既無股權支撐又無職務實權,其介入更像“沒有船槳的救生圈”——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能。
03
DICHAN SHIYIYYAN
救贖的邊界:舊地圖難尋新大陸
王石若回歸,與萬科而言,或將帶來三重“有限價值”。
第一,可修復信心。創始人背書可緩解資本市場恐慌情緒,為債務重組爭取時間窗口,如同給垂危病人注射一劑腎上腺素。
第二,可提升士氣。在13萬員工士氣低迷之際,王石對萬科“陽光照亮的體制”的重述,或能喚醒組織記憶中的戰斗力。
第三,可嫁接資源。以王石的商業人脈及資源,對萬科目前的困境或許有用,有助于企業引入戰投。但在地產融資整體冰凍期,這種努力如同在沙漠中尋找綠洲。
然而,情懷終究難敵現實鐵律。
畢竟,現在的房地產市場與老王剛創立萬科時天差地別,在行業邏輯劇變的前提下,房地產已從“金融游戲”轉向“制造業邏輯”,王石時代的規模擴張經驗與當下“保交付、降杠桿、輕資產”的生存法則格格不入。
另外,在深鐵主導下的萬科,國企的強調風險控制的風格,與王石推崇的“冒險家精神”形成天然矛盾,二者碰撞可能衍生新的決策內耗。
萬科的整個系統性風險,不是王石回歸就能迎刃而解的。目前,在萬科9828億元負債中,5793億元存貨如同定時炸彈,僅靠創始人光環無法解決資產變現難題。
王石的回歸,恰似暮年船長試圖重掌偏離航線的巨輪。但今日風暴已非昨日海浪,當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入“精耕細作”,需要的不僅是掌舵者的勇氣,更是航海圖的徹底重構。
或許,這場情懷與現實的碰撞最終將證明:企業的生命力不在于某個人的回歸,而在于能否在廢墟中重建適應新生態的生存法則。對于萬科而言,真正的“平穩過渡”不在于王石能否歸來,而在于能否在國資背書與市場規律之間,找到那條穿越冰山的航道。
地產十一言內容矩陣發布平臺
地產,財經,買房,商務合作
歡迎勾搭
微信:wxjaini1984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