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讀者來信:
我今年34歲,目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擔任用戶增長高級專員,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整整8年。這些年來,我見證了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自己從一個懵懂的職場新人成長為如今帶著5人小團隊的“老人”。然而,這8年的付出似乎并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我的工資從未漲過超過3%的幅度,甚至去年公司調崗后,我的薪資還降了。
最可怕的是,上個月,新來的實習生開始用AI替我寫匯報了,主管說這是“培養新人”,可我卻覺得這是對我能力的否定。最讓我崩潰的是上周,我熬夜做出來的用戶畫像模型,被技術部說“數據維度太老”,直接用他們新買的AI工具重新跑了一遍。
我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每天早上7:30送孩子上學,然后8:30擠地鐵去上班。中午12:00點外賣開會,晚上21:00還在改方案。存款單上,房貸還剩28年,而體檢報告上已經有了不少紅色箭頭。
為什么我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升職加薪卻總是輪不到我?年輕同事用新工具比我快,但我的經驗難道就沒有價值嗎?我想跳槽,又怕碰到“優化名單”,不跳又怕哪天被優化。
我該如何讓領導看到我的經驗價值?35歲前我該不該賭一把轉行?如果轉行,哪里能避開年齡歧視呢?最后,如果我真的被優化了,除了送外賣,還有什么工作是我能勝任的?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稍不留神就會被拋棄。但我真的不想就這樣放棄自己這8年的努力和積累。我希望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 一個怕被時代拋棄的老兵
回復如下: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太了解職場的不確定性和快速變化給人帶來的心理壓力了,你的故事讓我感同身受,也讓我看到了許多中年職場人面臨的共同困境。
你描述的焦慮,其實是人類面對未知,面對不確定時候的本能反應:當大腦評估環境中的威脅超過了我們的應對能力時,就會激活“戰斗或逃跑”的反應。這種反應機制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生存預警作用,幫助我們的祖先躲避了無數致命的危險。然而,在現代社會,這種反應往往被觸發得過于頻繁,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快速的技術迭代和激烈的競爭放大了這種威脅感知。
但是焦慮本身并不是弱點,而是進化賦予我們的生存預警系統。它提醒我們,是時候做出改變了。面對這種焦慮,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來緩解壓力,同時也能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
我們可以從微小的確定性入手來重建對工作和生活的掌控感。比如,整理一下雜亂的工作臺,或者完成一項可以量化的小任務。這些小小的成就感會逐漸積累,讓我們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也可以在每天的工作中設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優化一個數據分析模型,或者整理一份客戶反饋報告,這些簡單的任務能夠讓自己重新感受到能力所在和價值感。
對于工作的變化,我們要用“可能區間”來替代非黑即白的判斷。比如,不要只想著“這個月要么升職要么失業”,而是告訴自己“這個月可能有三種發展方向:升職、保持現狀、或者需要調整工作策略”。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對極端結果的恐懼,更加理性地看待未來。
還可以嘗試“心理脫鉤練習”。每天給自己設定30分鐘的“信息隔離時間”,把手機放在一邊,用閱讀一本實體書籍或者進行一些運動來替代刷手機的時間。這段時間可以讓我們從無休止的信息洪流中解脫出來,給大腦一個喘息的機會,減少外界環境對我們的過度刺激。
下面,我想跟你一起探討一下,用成長型思維而不是固定型思維來看待社會和科技的變化。
歷史一次次顯示,每次技術革命淘汰的并非人類,而是那些僵化的認知模式。蒸汽機時代,拒絕機械化的手工業者逐漸消失,但掌握機械維修的工匠卻迎來了新的機遇;互聯網時代,傳統零售從業者有的轉型成為了電商運營者;以史為鑒,如今的AI時代,我們一方面把Ai視為當年新出現的“汽車”,努力學習駕駛經驗,當個Ai的“好司機”,一方面穩定內心,靠與真實生活的鏈接保持對人和事物的熱愛。
我們可以嘗試從“成長型思維”入手,每天花一小時學習和適應新的AI工具,參加行業認證考試,或者主動發起創新項目,用AI優化現有的工作流程。這些小小的嘗試,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技能,還能讓我們在技術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你擁有8年的用戶增長經驗,這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否可以借鑒別人的做法,從“每日三件套”開始實踐。一是“認知微更新”,嘗試用AI工具分析周報數據,對比傳統方法的差異,并記錄下效率提升的點;二是“經驗再封裝”,將你8年的用戶增長經驗轉化為“問題樹”,比如“用戶留存下降→可能原因→解決方案”,這樣可以讓你的經驗更加系統化,也更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應用;三是“跨界觀察”,每天關注一個非互聯網領域的動態,比如醫療或教育,看看是否有方法論可以遷移過來。
還有人嘗試建立自己的“經驗-技術協同模型”。將自己的傳統經驗和AI工具結合,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并最終升級自己的經驗體系。
越是劇烈變化的時代,越需要強大的內心,來穩住自己生活的重心。
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壓力轉化技術”。比如,用“焦慮-機會轉化表”記錄下我們的擔憂,比如“擔心AI取代我的工作”,然后思考其中的機會點,比如“我可以成為人機協作的培訓師”?;蛘?,進行“失敗預演法”,模擬最壞的情況,比如被優化,然后制定一個三個月的生存計劃,包括技能提升和副業啟動的路徑。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把焦慮轉化為成長的機會。
技術浪潮永遠無法淘汰所有的人類,但是要求我們以更開放的姿態去擁抱進化?!爱斘覀兺V箤顾劳?,才能真正開始生活。”同樣,當我們停止對抗變化,才能真正擁抱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