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旺在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 人民政協報記者 田福良 攝
王文旺,北京市通州區政協委員、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館長。202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木紋深處,藏著千年煙火。推開北京市通州區東下營村一扇斑駁的木門,陳年松香混著桐油味撲鼻而來,這里就是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
展廳內,上萬件木作老物件靜默陳列:明代藥鋪的“膏藥幌子”、民國餛飩擔子的挑架、運河船工的樟木箱……每一道裂痕都藏著市井煙火,每一處榫卯都展現著匠人智慧。
從10多年前博物館開始籌建至今,王文旺將大量的精力與心血都投入其中。對他而言,這座博物館就是“家”一樣的存在。
》》》從抗拒到熱愛的修行路
王文旺的童年,是被木香浸透的。1970年,他出生在被稱為“木匠之鄉”的河北衡水。父親是走村串戶的“板凳木匠”,專門給人修桌椅、蓋房子。五六歲時,他便學著父親的模樣,攥著鑿子在邊角料上做玩具,漸漸地,拉大鋸、刻木花等,他都能上手了。
“做木匠餓不死人!”父親耳提面命的說教,像釘子一樣扎進王文旺心里。做工、存錢、攢料、蓋房、做家具、結婚、生孩子……面對父親規劃的人生,18歲的王文旺心有不甘,決定進京闖蕩,開闊一下眼界。在老鄉的介紹下,他到東華門附近的一家工藝品修理廠做起了學徒,主要從事古舊家具修復。
△王文旺在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 人民政協報記者 田福良 攝
面對這份工作,出身于木匠之家的王文旺覺著可以輕松應對。學徒第一天,他卻犯了難,原來老師傅為了測試他的技術如何,特意讓他拆一張清代琴凳,而他無論怎么嘗試,榫卯都咬死紋絲不動。“這叫‘霸王棖’,榫眼上窄下寬,得斜著敲。”老師傅輕巧一推,木件應聲而落。
“當時我就愣住了,那是我第一次對木匠有不一樣的認識——原來木匠不是苦力,是‘解謎人’。”王文旺回憶說。
“沒有歪木頭,只有歪木匠。”在老師傅的教導下,曾經嫌這行當“土氣”的王文旺改變了主意,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木工學好。他在廢木料上反復練習,手上的水泡“破了起,起了破”,等到手上生出厚厚的老繭,技藝也練成了。
兩年后工廠因效益不佳關門,王文旺不甘心這樣放棄。骨子里不服輸的他決定留在北京,自己接活。最開始,他蜷在北大宿舍樓給人修家具。后來,一位收藏愛好者拿來15件家具,要求他緊急修復。為了順利完工,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硬是在半個月內完成了別人一個月也做不完的活。
20世紀90年代,為精進技藝,王文旺頻繁出入北海公園、故宮、頤和園,細致觀察園區內古建筑,鉆研其中的木工工藝與雕刻技法。后來,歷經一個半月的打磨,他按照傳統技藝做出了一件木質北海團城玉佛佛龕復制品,以280元售出。這次創作不僅為他帶來了經濟收益,也堅定了他繼續從事舊家具和古建筑這個行當的信心。
》》》搶救消逝的“木上中國”
王文旺人生的轉折,發生在千禧年前后。在山西一個小村子收購舊家具時,他偶然看到村民順手就把黃花梨桌腿塞進灶膛。“那木頭可是比黃金還貴重啊!我趕緊伸手去搶救,火星子濺到了手上,把手背燙傷了。”就是這次的經歷,讓王文旺萌生了建博物館保護老物件的想法。
“建博物館?你瘋了吧!”2005年的冬夜,妻子望著滿院堆積如山的木器,甚是無奈。此時的王文旺已是故宮特聘木工,參與過藥王廟、宛平城的修繕,在業內小有名氣。而他經過深思熟慮,開啟了一個“瘋狂”計劃——把中國民間即將消失的木作,統統“救”回來。
那些年,他穿梭于全國各地。在河北收過運河纖夫磨破的船槳,在山西買下被拆作柴火的雕花門樓……庫房逐漸堆積了超過10萬件木作器物。為了收購這些木作器物,王文旺把所有積蓄都搭進去了,甚至賣掉了房子。
經過數年籌劃,2017年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終獲“準生證”——7大展館、50余個主題、10萬件藏品,構筑起一部“木上中國”。二十四節氣展里,春耕的耬車、秋收的連枷與斗斛依次排開;運河展區,漕船、纖繩、船工酒壺再現“水上動脈”的熙攘;建筑館內,1∶10的故宮角樓模型,2720個榫卯嚴絲合縫……
》》》讓木頭“開口說話”
從一名專注于家具和古建筑修復的匠人,到一名為文化傳承建言獻策的政協委員,王文旺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轉變。
王文旺聚焦民間文化傳承,連續多年提交關于扶持民營博物館參與“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建議,呼吁政府“搭臺”、民間“唱戲”。“國有大型博物館是撐起文化大廈的‘梁柱’,民營博物館要當好精巧靈動的‘斗拱’,只有榫卯相扣,傳統文化的建筑才能穩固屹立。”他比喻道。
“機器能復制形,卻復制不了心。”王文旺深知,傳承不是簡單的技藝復刻,而是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依托修復的傳統器物,他帶領團隊梳理出超百個品類,精心研發了百余節課程,廣泛應用于青少年文化教育和職工技能培訓領域。在此過程中,他多次深入社區和校園,積極傳播木作技藝及其蘊含的古代科技智慧,通過開設木作手工實踐課程,培養青少年的匠人精神。
在木作博物館的手工教室里,王文旺舉起魯班鎖:“孩子們,看!這根木銷就像是古代的樂高,不用釘子、膠水,卻能嚴絲合縫。”從搭建簡易木橋領悟力學原理,到拆裝明式板凳理解立體幾何,再到用3D掃描技術復原古建筑模型,孩子們在木作實踐中觸摸著千年文明的溫度。“‘運河小工匠’活動讓我印象深刻,孩子們制作的漕船不僅造型逼真,放入水中竟真能順流航行。看著孩子們高興的模樣,我知道傳統文化的種子已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生根。”
在王文旺的帶動下,木作課程已在北京16個區落地,惠及眾多學員。“作為一名北京市鄉村工匠,服務鄉村振興是我的責任。目前,我和團隊已經帶動周邊上百名村民實現再就業。”
當被問及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感受時,王文旺沉默了一會,望向陳列著各種傳統木工工具的展柜說:“這份榮譽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我要更加努力地去把文化傳承這件事情做好!”
記者:石偉強 田福良 宋寶剛 袁世鼎 賈冬
文字編輯:張園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