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舟山5月28日電(董易鑫 董夢媛)5月28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公布最新“生態家底”:從潮間帶灘涂到山林灌叢,從無人荒島到人居聚落,調查團隊在當地累計記錄到各類生物1248種,勾勒出獨具海島特色的生態圖景。
處于東海區域內的嵊泗群島是浙江省唯一一個全域海島縣,是浙江海域面積最大、陸域面積最小的縣。
浙江嵊泗一景。(資料圖)(嵊泗官方供圖)
2024年1月起,舟山市生態環境局嵊泗分局以“陸海統籌、全域覆蓋”為原則,組織專業隊伍深入嵊泗陸域及所屬島嶼,開展為期一年多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旨在統籌推進海島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其中,調查人員在當地的陸域生物多樣性調查中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種、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種;在海洋生態調查過程中,更聚焦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及魚類,關注近海生態健康。
具體來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在當地花鳥島、大洋山島棲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在嵊山島、枸杞島濕地覓食,極危物種珊瑚菜在泗礁島沙灘形成罕見群落,成為海洋沙生植被研究的“活標本”。
“此次調查首次覆蓋具備登陸條件的偏遠小島,填補了無人島生物數據空白,為后續保護規劃提供了科學支撐。”舟山市生態環境局嵊泗分局工作人員說,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出現更是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直接體現。
浙江嵊泗一景。(資料圖)(嵊泗官方供圖)
在守護自然生態的同時,嵊泗縣海洋經濟發展局還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海洋產業發展,構建“增殖放流+生境修復+動態監測”的海洋生態保護體系。
數據顯示,近五年當地累計投入超2400萬元,放流黑鯛、大黃魚等20余種苗種超20億單位;2024年重點推進擬穴青蟹等特色品種繁育,充實海洋生物“種苗資源庫”;自2004年起持續建設馬鞍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分階段投放人工魚礁超14萬空方(空方為人工魚礁的單位),2020年東部470公頃新牧場獲批,形成全域保護網絡。(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