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拂過通北林區,道路兩旁的榆葉梅競相綻放,公園綠地里的郁金香搖曳生姿,花香四溢,智能溫室培育的50萬株花卉苗木有序移栽……近年來,龍江森工通北局公司以“生態立企”為引領,將綠化美化作為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職工幸福感的重要抓手,通過科技賦能、景觀提質、長效管護等舉措,讓林區實現從“綠起來”到“美起來”的華麗蛻變。
花卉幼苗移栽
科技育苗,筑牢綠色根基
走進通北局公司智慧農業園,智能化溫室里一片繁忙景象。通北局公司農業園負責人黨躍雙介紹說:“今年我們優選了彩葉草、非洲鳳仙、翠菊等20余種適應性強、觀賞性高的花卉品種,采用智能溫室調控技術,確保幼苗成活率達95%以上。目前已育苗45.7萬株,剩余4.3萬株將在近期完成,為局址和林場所綠化儲備優質資源。”
這種“科技+生態”的育苗模式,不僅降低了綠化成本,更通過綠色肥料培育實現了生態可持續發展。
在資源管理領域,通北局公司同樣注入科技動能。生態調度指揮中心的藍色屏幕上,林地耕地、河流水系等數據實時更新。
“我們依托數字化平臺,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管理格局,運用無人機巡護、多光譜融合等技術,讓森林資源管護更精準高效。”通北局公司資源管理部部長朱宇說,這種“數字森工”模式使林區連續22年無重大森林火災,森林蓄積量達2345萬立方米。
修剪草坪
景觀提質,打造宜居家園
漫步通北林區局址,色彩斑斕的景觀街、花香四溢的口袋公園成為職工群眾休閑打卡的新地標。2025年,通北局公司圍繞“一街一景”規劃,在主干道、公園廣場等區域增植暴馬丁香、紫葉李等開花灌木,通過階梯式綠化、垂直綠墻等形式,打造“四季有花、層次分明”的景觀帶。“現在出門就是公園,道路兩旁鮮花盛開,就像生活在花園里一樣。”通北林區居民王女士說。
在東方紅林場,“綠化提檔、美化增色”行動讓場區舊貌換新顏。林場行政負責人馬樹勛說:“我們組織職工清理衛生死角、修剪綠籬,并在居民區種植多種花卉,同時通過廣播、展板宣傳環保理念,引導職工群眾共同參與環境建設。”如今,東方紅林場已成為“房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示范林場,職工群眾幸福感顯著提升。
俯瞰標準化苗圃
產業融合,激活綠色動能
通北局公司將綠化美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春賞花、夏避暑、秋觀山、冬戲雪”的四季游格局。前進苗圃通過“圃區變景點”的改造,成為集觀光、采摘、民宿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苗圃。
游客李女士在體驗后贊嘆:“這里不僅景色美,還能品嘗到純綠色的農家菜,真是不虛此行!”
據通北局公司苗圃主任楊明介紹,2024年苗圃接待游客超萬人次,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此外,通北局公司依托林區耕地資源,探索“森林農業”發展模式,在八二林場建設科技示范區,推廣生態種植法,藍靛果種植面積達726畝。這種“山上種樹、山下種糧”的立體發展模式,既保護了生態,又為職工群眾開辟了增收新路徑。
栽植紅松
長效管護,守護綠色成果
為確保綠化成效,通北局公司建立“栽植管護專業隊伍+林長制”雙保障機制。一方面,專業團隊定期對苗木進行修剪、防治病蟲害,確保“種一棵活一棵”;另一方面,63名林長、279名管護員通過“林長+田長+河湖長”聯動機制,實現生態保護全覆蓋。“我們將持續擴大綠地面積,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局址綠化覆蓋率超50%,讓‘花園式林場’‘景觀式林城’成為通北林區新名片。”通北局公司副總經理孫道森說。
從林海深處到城鎮街巷,通北局公司正以“繡花功夫”繡出生態宜居新畫卷。未來,通北局公司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在龍江森工林區振興發展的征程中書寫新的生態答卷。
叢秀麗 趙彥陽 記者 馬一梅 李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