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趙哲峰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豆包AI
吉利可謂最近汽車圈的“流量當擔”,但這些流量的源頭卻是好壞摻半。
一方面,吉利今年以來的銷量節節攀升,新能源占比增速迅猛,甚至給自主一哥比亞迪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另一方面,極氪退市、重大人事變動、被炮轟“爛車”等爭議性事件,也預示著這家汽車巨頭內部的暗流涌動和巨大挑戰。
那么對于身處漩渦之中的吉利來說,其未來將上演怎樣的劇本?
01. 銷量強勢,新能源轉型超預期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國內乘用車累計銷量687.2萬輛,同比增長7.9%。在“價格戰”和一系列政策推動下,我國汽車銷量創同期歷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貢獻了大部分增量。而在自主品牌內部,吉利則成為了今年表現最亮眼的一家。
今年前4個月,吉利汽車累計銷量82.5萬輛(零售銷量),僅次于比亞迪的96.5萬輛,且同比增長63.6%,在國內銷量前十名的汽車品牌中,吉利的增幅是最高的,且斷檔領先增幅第二的奇瑞(同比增長36.1%)。
圖源:乘聯會
從品牌分布來看,銀河和領克成為了拉動吉利增長的“發動機”。
其中,銀河品牌今年1-4月累計銷量35.6萬輛,同比增長高達230%,旗下多款車型領跑細分市場。其中,吉利星愿穩居新能源單車銷量前三,月銷超3萬輛,銀河E5和銀河星艦7 EM-i也持續交出月銷過萬的成績單。
領克今年也延續了此前的增長勢頭,今年1-4月累計銷量超10萬臺,同比增長25.6%。其中,領克03今年月均銷量超6000輛,領克Z20今年月銷也穩定在6000輛左右。
相比之下,極氪品牌的表現則差強人意,2025年1-4月累計銷量5.5萬輛?,僅完成全年銷量目標的17.2%,進度大幅落后。相比去年月均近2萬輛的表現,極氪今年的銷量增長幾乎停滯。
此外,依舊以燃油車為主力的“中國星”系列(包含星瑞、星越L等車型)4月銷量為9.6萬輛,同比增長3.7%,表現中規中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新能源轉型進程相當順利:今年1-4月,吉利新能源銷量44.1萬輛,同比增長136.1%,大幅超過新能源市場整體增幅(35.7%),且銷量占比超50%,成為拉動吉利銷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圖源:乘聯會
2024年9月,吉利發布《臺州宣言》,宣布企業進入戰略轉型全新階段。其將通過‘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舉措,聚焦汽車主業、布局科技生態、提升競爭力。
以此為引導,吉利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圍繞純電、插混、醇氫等技術路線,打造新的增長點;并持續推進低軌衛星、車載芯片等生態業務建設,構建領先的體系化優勢和能力;同時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堅持開放合作,協同全球伙伴。
2027年,吉利將向500萬輛目標發起沖擊。
02. “不省心”的極氪
但在“一片飄紅”的銷量數字下,吉利并非沒有隱憂,近期接二連三發生的爭議性事件也能佐證這一點。
其中最受人矚目的額當屬吉利集團計劃對極氪進行私有化收購,并從美股退市一事。作為“新勢力最快IPO”的汽車品牌,當年被資本市場寄予厚望的極氪匆匆退市,顯然是其內部出現了諸多問題。
如果只從銷量看,極氪自2023年底上市以來的表現還算說得過去。2024年,極氪全年銷量?22.2萬輛?,同比增長87%,成為中國純電豪華市場的銷冠,且銷量目標完成率96.5%。雖然今年極氪的增長略顯乏力,但月均1.5萬輛左右的成績相比蔚來、小米等同類品牌并沒有明顯落后。真正導致極氪其退市的,還是其令人堪憂的財務狀況。
公開財報顯示,從2021到2024年,極氪的凈虧損分別為45.1億元、76.6億元、82.6億元、57.9億元,品牌成立至今已累計虧損超260億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極氪的技術研發投入居高不下,過去4年,極氪已經在研發上燒掉了227億元,2024年更是達到近100億元的峰值;另一方面,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也讓極氪力不從心,其2024年單車均價已降至25萬元,整車毛利率也僅有15.6%,相比小米、特斯拉等接近20%的毛利率仍有差距。
此外,作為剛成立4年的新品牌,前期巨大的基礎性投入也無法避免,極氪過去幾年在渠道搭建、充電站鋪設、營銷公關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目前,極氪已經在全國建設超過1500座充電站,其中包括近900座800V超充站,占比近60%。
連續幾年的高投入、低毛利后,極氪的抗風險能力也愈發脆弱。
截至2024年底,極氪的現金流水平僅有90億元,相比之下,即使是一直維持超高投入的蔚來,現金流也有200億元以上。同時,極氪在2024年的剛性支出就高達160億,其中包括研發費用、營銷費用、工廠建設等,從極氪目前的現金儲備來看,如果后續無法獲得大額融資,只要銷量稍有閃失,就會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盡管極氪依舊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資本市場卻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其完成蛻變,再加上貿易戰等事件對人們的宏觀經濟預期產生了消極影響,美股市場已無法對極氪進行穩定的“輸血”,其2024年計劃發行的20億美元可轉債無人認購,對比來看,已經實現盈利的理想通過港股增發已經再度融資200億港元。
與此同時,極氪后續的高額投入卻不能停止,畢竟這是吉利在高端市場的重要布局,肩負著品牌向上的使命,那么將其私有化收購就成了唯一選項。吉利汽車目前持有極氪約65.7%的股份,根據計劃,吉利將逐步收購極氪已發行的全部股份,屆時極氪將成為吉利的全資附屬公司。
在“一個吉利”大方針指引下,極氪不僅將獲得更大的資金支持,其整體運營效率、經營成本也將得到明顯改善。
吉利在《臺州宣言》中提到,要減少利益沖突和重復投資,所以有了后續的極氪領克合并,并成立了極氪科技集團。該集團公開表示,合并后預計研發投入節省10%-20%,研發費用率預計從11%降到6%,物料清單成本節省5%-8%、生產制造節省3%-5%,管理費用節省10%-20%,銷管費用率預計從11%降到8%。
具體來看,極氪將共享吉利中央研究院800人的電池團隊,可使其固態電池研發成本降低30%;智駕算法也可與沃爾沃XC90電動版互通,其路試里程已突破200 萬公里。
而從產品端來看,極氪和領克本就是“兩位一體”,在產品定位、價格帶、設計語言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相似性,只是極氪專注純電,領克則主打多能源形式。例如極氪001和領克Z10基本就被認為是姊妹車型,所以品牌合并對于其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科技集團首席執行官安聰慧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合并后的極氪科技集團力爭通過兩年時間,打造一個年產銷百萬輛級、全球領先的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
03. “背水一戰”成敗未知
對李書福而言,私有化極氪是背水一戰的豪賭。當前,吉利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已達68%,且未來幾年還需對極氪持續“輸血”。
根據規劃,吉利計劃3年投入200億元研發智駕系統,建立規模達1000人的AI 團隊;計劃2028年試產容量密度400Wh/kg的固態電池,期間需新建3條試生產線,總投資60億元。此外,還包括充電站建設、工廠建設、營銷等費用。如果極氪在未來3-5年無法實現盈利,即使是家大業大的吉利也未必能繼續支撐其長期發展。
圖源:極氪官方
此外,從吉利的品牌矩陣來看,無論是主打大眾市場的吉利、銀河、幾何,還是中高端的領克、極氪、沃爾沃、極星,都面臨著嚴峻的競爭環境。
例如不久前,在吉利銀河星耀8上市后,奇瑞某高管就在車主群內評價吉利新車為“爛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實際上,這背后體現的是國內汽車市場極度內卷的行業生態,如今的車企不僅要拼產品、技術、性價比,還要在輿論話語權方面占領制高點,同時還得防范所謂“友商”的惡意攻擊和造謠抹黑,近些年來我們已經見證太多汽車圈相互拉踩、貶低的案例,在這種情況下,車企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更加謹慎。
同時,合資品牌的全面反撲,或將對吉利旗下的中高端品牌造成不小的壓力。例如不久前上市的日產N7,其憑借越級產品力在上市當日就斬獲萬輛訂單;廣汽豐田鉑智3X則以“低價高能”形象獲得市場認可,自3月初上市以來已交付過萬輛;BBA等豪華品牌也紛紛牽手華為、阿里等國內頂尖科技企業,深度融入中國汽車產業鏈。
重壓之下,吉利內部也出現了種種問題,例如不久前就有媒體爆料,極氪至今還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售賣去年生產的庫存車,雖然這可能是經銷商單方面行為,并不一定是公司意志,但該行為也反應了吉利的銷量壓力之大,在突飛猛進的銷量數字背后,或許潛藏著種種隱患。
結語
總體來看,吉利依然有著足夠扎實的基本盤,今年有望沖擊300萬輛銷量大關,躋身世界前十車企,且新能源轉型也出乎意料的順利,在全新的行業格局下,吉利的開局近乎完美。
但與此同時,極氪在私有化后能否如期兌現想象,直接關乎吉利能否真正立足高端;在愈發嚴苛的競爭環境下,如何制定更合理的銷量目標,同時做好終端經銷商的規范管理;在逆全球化已成大勢的情況下,海外市場能否為吉利帶來可觀增量?對于以“讓世界充滿吉利”為企業使命的李書福來說,這些都是需要長期解決的問題,急不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