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你變了!
極具視覺沖擊力的醒目招牌,頗具鄉土特色的店面風格,常常被吐槽“有點low”的地攤小吃,如今竟搖身一變,登上了老外的餐桌。
5月11日,沙縣小吃沙特阿拉伯旗艦店,在首都利雅得盛大開業。現場熱鬧非凡,就連沙特王室成員都前來捧場。
鹵蛋6.7元一個,拌面30元一碗,蒸餃34元一籠……
乍一看并不便宜,但在中餐館人均消費400元的利雅得,這價格實屬親民。
根據沙特口味進行調整的沙縣小吃,也讓當地食客紛紛豎起大拇指。
開業當天,多款手工現做全部售罄,營業額突破了5萬元。
● 沙特當地食客正在品嘗沙縣小吃。圖片來源:沙縣區融媒體中心
這是中東首家沙縣小吃加盟連鎖店,也是沙縣小吃正式進軍中東市場的第一槍。
其實,這不是沙縣小吃第一次出海了,早在十幾年前,沙縣人就開始了在海外的擴張。
如今,沙縣小吃在海外多達229家店,輻射79個國家和地區,被外國人戲稱“中國版麥當勞”。
誰能想到,這個福建山區小縣城(2021年,沙縣撤縣設區),人口不過20來萬,卻承包了全中國打工人的胃,還走向了世界。
1、逃出來的國民小吃
沙縣位于福建省中部,自古便是閩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聯絡地,沙縣人民自古就有很強的經商意識。
改革開放以后,一批擅長做小吃的沙縣人挑著擔子,走出大山,在周邊的一些城市走街串巷賣小吃。
當時沙縣流行著一個順口溜:“一把菜刀一把鍋,走遍天下找生活;省吃儉用勤勞動,春種秋收好結果。”
1985年,31歲的沙縣人鄧世奇和妻子原冬英開了一家小吃店。
扁肉一元一碗,拌面只要五毛錢。
物美價廉的小吃受到了大眾的歡迎,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小吃行業進入門檻不高,投入幾百元,置辦一個煤球爐,兩口鍋,一些餐具,就可以開始擺攤。
看著鄧世奇的小吃店經營得紅紅火火,當地的百姓也紛紛效仿。
就在老鄉們悶聲發財時,一場“民間標會”的暴雷直接把全縣拖入深淵。
當時沙縣盛行“民間標會”,很多人把全部家當投了進去。結果1992年,標會倒了,全縣約60%的家庭一夜之間傾家蕩產。
包括鄧世奇,不僅賠光了本錢,還背上了十幾萬的債。
為了躲債,很多人逃到外鄉尋找出路。
鄧世奇夫婦倆連夜乘坐綠皮火車,去廈門投奔親友。
沒有什么技能,但為了生存,夫妻倆東拼西湊借了9000元后,在廈門重新開起了小吃店。
然而首戰就遭暴擊:剛租的店面被轉手,押金打了水漂。
那天,夫妻倆蹲在馬路邊,“差點去跳海”。
但客家人的狠勁上來了:大不了從頭再來!
開不起店,就先從擺地攤做起。
兩個月后,鄧世奇在廈門湖里區挑了間12平方米的店,再次掛上了“沙縣原家小吃”的招牌。
地方選對了,他的小吃店,當天的日營業額就干到了388元。而在當時,廈門的工資水平一個月才幾百塊。
● 鄧世奇
與此同時,那些逃往東南沿海各地的沙縣人,依靠看家的本領,紛紛干起了小吃的營生。
起初沙縣小吃并沒有名字,他們也算不上老板,用攤販形容更恰當。
后來,有人擺起了固定攤位,有人開起了門店。為了方便宣傳,他們把小吃統一叫一個名字——沙縣小吃。
秉持著“一元進店、兩元吃飽”的理念,沙縣小吃很快受到中低收入人群的喜愛。
賺到錢的沙縣人回到故鄉,還債、蓋房,好不風光。
很多人把大山深處的親友帶到城市,傳授經營小吃的技術和經驗。
同鄉之間的傳幫帶,使得沙縣小吃迅速崛起。
那么,沙縣小吃為什么能風靡全國?
● 沙縣小吃的版圖。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2、一個縣的抱團發展
首先是品種多樣,低脂健康。
沙縣小吃歷史悠久,經過歷朝歷代南北飲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品類開放包容的飲食風味。
發展到今天,沙縣小吃共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個品種,少油少鹽,如今已經被減肥人士奉為健康減脂餐。
● 圖片來源:小紅書
而且價格實惠。
二十多年前,沙縣小吃的定位是“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
二十年后,物價和收入都翻了幾番,沙縣小吃的價格依舊親民,一碗拌面6元,一碗炒飯9元,一頓飯十元以內就能搞定,被網友戲稱為“窮鬼天堂”。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動。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沙縣政府看到了沙縣小吃的商機。
1997年,是沙縣小吃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
那一年,沙縣政府成立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領導拍出王炸:
鄉鎮干部允許保留工資、職務,脫離崗位兩年,帶動農民外出賣小吃。
那一年,200多個端著鐵飯碗的干部化身餐飲特種兵,走出沙縣。一位羅姓鎮黨委副書記,直接帶動百姓開了18家“羅氏小吃店”。
那一年,沙縣建了一個小吃街,但很多人嫌租金貴,不敢下手。縣領導覺得要找到一個帶頭人。一番考察,覺得鄧世奇很符合條件,于是就動員他回到了沙縣,擔任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副會長。
也是那一年,鄧世奇回到家鄉,一口氣租了5間商鋪,生意越做越大。
1998年,沙縣政府注冊“沙縣小吃”服務商標,并制定行業標準、統一開設培訓課程,為外出經營小吃的農民提供免費技能培訓。
為了更好地推動沙縣小吃融入本地,當地政府還在全國29個城市設立了沙縣小吃駐外聯絡處,專門用來支持它的發展。
更絕的是,地方政府出面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一路給小吃業主開綠燈。
此后,沙縣小吃開始了全國范圍的“攻城拔寨”,并逐漸建立起了全產業鏈:
2004年沙縣小吃剛打入上海市場時,只要開一家店,政府就補貼1000元。
● 入駐上海市經營沙縣小吃的業主獲得政府獎勵金。圖片來源:沙縣
2008年,沙縣小吃集團正式成立,直屬地方政府。
2012年,沙縣小吃正式開放加盟,只有帶有沙縣小吃商標的加盟店,才是“正規軍”。
集團對加盟商統一培訓,要求所有加盟店統一形象標識、服務、裝修風格以及管理模式。
2017年9月,沙縣小吃集團旗艦店北京001號店正式開業,門店裝修大氣干凈,一改往日的小店形象。
● 位于北京CBD核心商圈SOHO現代城的旗艦店北京001號店
2018年,政府還投資建沙縣小吃文化產業園,引進了一批食品加工企業,對小吃原料進行統一加工、配送。
并建設中央廚房和小吃食品研發實驗室,生產出來的蒸餃,個個都是13.8克,面上要有7個褶。
甚至為了搞文化輸出,還拍攝了電視劇《沙縣小吃》,建設沙縣小吃文化主題樂園等文旅項目,開發以沙縣小吃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打造國家AAA景區“沙縣小吃第一村”俞邦村。
就這樣,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持續推動下,沙縣小吃的名號越來越響,也由此一舉奠定了它的江湖地位。
截至目前,沙縣小吃全國門店已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550億元。
3、百花齊放
在政府牽頭集團作戰的同時,敢于創新的民間企業家們,也在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沙縣小吃百花齊放的局面。
2002年,鄧世奇受到一個展銷會的啟發,開了第一家“原家小吃”直營店。
2006年,他把“沙縣原家小吃”連鎖店開在了上海灘。
第二年,鄧世奇和妻子一起成立了“沙縣原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搞起了加盟連鎖,并為加盟店提供統一的制作技術和培訓。
就在鄧世奇瘋狂開店時,張萬和把小作坊升級成了ins風網紅店。
● 淳百味門店
這個在廣州開沙縣小吃起家的福建仔,回福州開了首家“淳百味”,并開創了合伙人制度,立下在全國復制1000家店的雄心壯志。
張萬和力圖打造“更好的沙縣小吃”,主要針對年輕上班族和社區家庭的群體。
門店設計融入閩北建筑元素,服務員統一著裝,并且不斷推陳出新,推出北海大蝦、低脂雞肉扁肉等創新菜品,打破了沙縣小吃給人的低端廉價的刻板印象。
2010年,淳百味只有兩家,第二年突破80家,目前,淳百味已經達到150余家。
說起淳百味從單一門店發展到如今連鎖品牌的原因,張萬和說,關鍵只有三個字:標準化。
不同于官方沙縣小吃,這些民間品牌的加盟門檻很低,“10天就能做沙縣小吃,外地人也可以,直接免費授權。”
也正得益于此,沙縣小吃的加盟店開遍全國,形成東北老鐵賣芋餃,內蒙古大叔包扁肉的局面。
4、凡有井水處,便有沙縣小吃
如今的沙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凡有井水處,便有沙縣小吃。”
沙縣人以敢闖敢拼、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帶領沙縣小吃占領全國、走向世界。
他們依據當地人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迅速征服了老外的味蕾。
2008年,福建人林建斌在巴黎開設了法國第一家沙縣小吃店。去年,沙縣小吃成功登上法國優步外賣平臺的必吃榜。
2010年,定居葡萄牙的沙縣人吳紹華,萌生了開家家鄉小吃店的念頭,于是把沙縣小吃開到了加亞新城商場。
● 在吳紹華店內就餐的葡萄牙顧客點贊沙縣小吃
落戶美國的第一家沙縣小吃店,營業不到3小時便關門大吉,原因是生意異常火爆,所有食物銷售一空。
● 紐約布魯克林沙縣小吃店開業。圖片來源:東南網
東京一家沙縣小吃,門前總是大排長隊,客人吃后直呼“好吃”。
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各國運動員被神秘東方美食征服——好看又好吃的柳葉蒸餃,比泡菜和漢堡受歡迎。
截至目前,沙縣小吃已經在79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229家門店,在14個國家建立品牌合作公司,成為中華美食文化在海外的一張亮麗名片。
● 紐約唐人街一家沙縣小吃的yelp點評:食物美味且便宜,吃得非常
回望沙縣小吃40年的發展路,是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的轉型升級之路,也是無數沙縣人的奮斗史和成長史。
從地攤小吃到百億產業,唯有不斷求新求變,才能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而這,才只是開始。文/喻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