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指出,肥胖癥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是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2025年3月,《柳葉刀》雜志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25歲及以上超重和肥胖患者人數達到4.02億。
當前,肥胖防治領域面臨三重挑戰:專業醫師數量缺口明顯、診療水平參差不齊、臨床理念亟待與時俱進。針對社會對科學減重的迫切需求,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較早關注到我國肥胖現狀及發展趨勢,率先開展培養減重臨床、預防和科研三位一體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實踐和探索。
減重夏令營
打造學生知識轉化“試驗場”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減重門診診室的墻上,貼著一張特殊的“日程表”:周一上午是跨學科診療討論,周二晚間是病例復盤會,暑期則是內分泌代謝科主任管慶波教授牽頭組織的減重夏令營。這張歷時二十年打磨的日程表,體現了趙家軍教授團隊“門診即課堂,病例即教案”的教育理念。通過這一教育體系,肥胖防控工作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有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時間回到2005年,當時,肥胖問題尚未引起廣泛關注,面對門診患者提出的“為何嚴格控食仍反復發胖”“為什么少吃多動仍無法控制體重”等疑問,時任科室主任趙家軍教授洞察到傳統診療模式的局限性:“肥胖不僅是一種內分泌疾病,還是涉及行為、社會心理的復雜疾病鏈。”由此,他提出“肥胖防治關口前移”的理念,率先在山東省創立了臨床減重教學基地,并將這些理念轉化為系統的醫學教育實踐。
每年7月開啟的減重夏令營是學生們進行知識轉化的“試驗場”。每名學生需要全程參與10~15名肥胖患者的體重管理工作。在為期30天的減重夏令營里,學生們要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為夜班司機謀劃合理的飲食模式,幫肥胖媽媽設計階梯式運動減重方案,和精神心理科合作研發“戒斷可樂”可行方案……學生們嘗試用所學幫助自己的“減重搭子”。
“趙老師要求我們建立病例追蹤檔案,將患者血糖指標信息與其體重對照。”2017級學員王靜回憶,這樣的教學使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當面對體質量指數(BMI)大于35的患者腰部皮膚出現的紫紋時,趙教授會問我們:‘這種皮質醇異常表征與教材描述的有何差異?’通過鮮活的案例讓我們學會靈活運用書本上的知識,并進行深入思考。”
趙家軍(右一)教授帶領學生和醫師進行教學查房
學生不僅要掌握臨床診療技術,還要學習如何幫助減重患者渡過“心理關”。“我記得有個大姐每次在復診時都謊報自己的飲食量,直到我調出智能手環數據擺在她面前時,她才不好意思地笑笑‘怕被醫生說’。”2016級博士研究生畢文凱表示,自己在案例分享會上收獲頗豐,“通過與患者的真實互動,我們深刻了解到減重治療不僅是內分泌代謝科的事情,還涉及心理和營養等多學科。”
“對學生來說,最難的是如何幫助患者改變認知。”參與過夏令營帶教的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李秋回憶,某次夏令營,一名研究生耗時一周才終于說服家長用氣泡水替代可樂,換來孩子的體重拐點。
這種教育模式也讓患者獲益。“以前總以為胖就要減肥,減肥就是餓肚子,我現在才知道,肥胖是一種病,得用科學的方法才能治。”一名參與過夏令營的患者李大哥說。
更多的改變在悄然發生:通過學生主導的社區減重科普教育,3000余個家庭形成了相互監督的減重小組。這些實戰經驗最終沉淀形成了《肥胖癥行為干預案例集》,其中大部分素材都源自科室的真實診療記錄。
科研育才
培育代謝病防治“全科思維”?
肥胖誘發的脂毒性是代謝紊亂的“導火索”,也是很多疾病的“罪魁禍首”。團隊歷經十余年攻關,不僅揭示了脂質外溢效應,更基于此創建了糖尿病三級防治體系,即通過社區篩查鎖定糖尿病高危人群,利用防治模型預測其糖尿病風險,再以藥物及行為干預,精準阻斷疾病進展。
“之前,我總覺得這些研究離實際很遠。但跟著趙老師做脂毒性的機制研究時,看見自己的實驗數據被提煉為更精準的疾病篩查指標,更好地幫助了患者,我才懂得什么是‘把論文寫在實踐中’。”一名參與項目的研究生說。
在每周的多學科診療(MDT)例會上,內分泌代謝科、營養科、精神心理科、胃腸外科的導師會帶領學生共同“解剖”復雜病例。為何術后患者的體重出現反彈,是飲食依從性差,還是未被診斷的疾病作祟?“通過MDT討論,徹底顛覆了我對肥胖病理的認知。”2021級研究生成藝坪在日志中寫道,“我們原以為患者減重失敗是因為自控力差,結果精神科老師發現,其夜間的暴食行為與其童年受到創傷的經歷相關。”
臨床醫生也嘗試將臨床工作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甲狀腺亞專科主任醫師張海清使用患者的甲狀腺超聲影像,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為學生講授肥胖與甲減的關聯;糖尿病組主任醫師周新麗在解析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作用機理時,直接調取用藥患者的動態血糖監測曲線為學生進行闡釋。這種系統性、多學科、多維度的思維已結出碩果:在團隊教師指導的研究生論文中,有幾十篇聚焦肥胖的共病問題,部分優秀論文作者還在國內外學術大會上進行報告。
社區“實驗室”
在田野調查中鍛煉公衛思維?
2011年,我國尚缺乏肥胖患者相關人群數據,團隊決定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下轄的村鎮建立自然人群隊列。從2011年開始,當地的村莊里多了一群“白大褂”的身影,團隊研究生輪流駐村,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萬人級的流調隨訪。
“為患高血壓的老人進行身體檢查時,我發現超重村民的血壓和血糖異常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2008年畢業后留校工作的于春曉老師在筆記中寫道,“這種靠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得到的信息,比在課堂上聽講學到的知識,更讓人印象深刻。”
“給王大娘解釋:為什么‘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危險時,我忽然理解了代謝性肥胖的表型差異。”2018級研究生吳慧瀟說,“這些鮮活的個案數據資料,讓我對在公共衛生課中學到的相對危險度(RR值)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書本上的概念更具象化了。”
通過采集萬余份生物樣本、建立動態健康檔案,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了肥胖的社會、環境危險因素分析方法。教師團隊將這些田野數據轉化為教學資源,學生通過模擬不同干預策略路徑可直觀感受到,早期控制體重可使糖尿病發病率急劇下降。“當研究生目睹留守兒童因‘快餐依賴’導致早發肥胖、性早熟等問題,才能真正理解減重‘關口前移’的重要意義,才明白減重必須從娃娃抓起的含金量。”管慶波教授表示。團隊基于這種培養模式已產出幾十篇高水平論文,更培養了一批兼具臨床與公衛思維的青年醫生。?
“我們培養的醫生,既要能用基因測序鎖定罕見病基因,又要懂得如何教社區居民選用低GI(血糖生成指數)食材。”在趙家軍教授看來,這場持續20年的教育改革試驗,重塑了內分泌代謝科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改革的核心必須要錨定‘立德’,沒有優秀的品德就沒有一切。”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徐進說。在駐村流調時,學生要自己扛設備走山路;在減重夏令營,學生要連續72小時監測患者指標。“通過親身實踐,學生錘煉了自己的韌性,這些收獲比發表論文更來得珍貴。”張海清教授說。
正如趙家軍教授所言:“醫學教育要培養學生具有‘頂天’的科研創新能力和洞察力,更要有能‘立地’的臨床技能和實踐技能。”
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內分泌代謝科 何釗 范修德
供圖:趙家軍教授團隊
編輯:胡彬 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