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某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大會之際,網上一則帖子的內容卻引發軒然大波。企業報警后,警方立即展開調查。發布者造謠的動機是什么?隨著真相浮出水面,26歲的男子伍某最終被處以行政拘留。
男子造謠上市公司被行政拘留
今年3月12日,福建廈門某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大會。當天下午,某網民發布一條不實信息,惡意捏造該公司當日股東大會“有關銀行授信及擔保的重大議案未獲通過”的虛假內容。該謠言發布后,迅速在網上發酵,引起股民熱議,并引發連鎖反應,影響上市公司及市場正常秩序。
該公司立即采取法律行動,固定相關證據并向公安機關報案。接報后,廈門市公安局翔安分局立即展開調查,并迅速鎖定違法嫌疑人。據辦案民警介紹,經查,該網民為伍某,今年26歲,從事IT行業。
經查,伍某故意編造、散布網絡謠言信息,損害了企業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公共秩序。3月20日,翔安公安分局對伍某散布謠言,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依法處以行政拘留。
假借外媒編造發布涉轉融通謠言信息,三人被罰
法治網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此類編造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虛假信息和謠言、制作虛假新聞圖片等“小作文”可謂層出不窮,嚴重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為此,公安機關網安部門依托“凈網”專項行動,會同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等金融管理部門,持續依法打擊整治惡意編造涉金融領域網絡謠言違法行為。
今年3月28日,公安部網安局發布消息稱,近期,互聯網上傳播一則有關降息的虛假信息引發關注。經查,黃某某(女,39歲)、聶某某(男,42歲)為博取關注、吸粉引流,假借財經媒體和信息服務機構名義發布降息謠言,誤導公眾認知,擾亂金融秩序。目前,屬地公安機關已對相關人員依法查處。
法治網記者注意到,在去年全國公安機關持續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專項行動中,也有3名發布資本市場“小作文”的造謠者被處罰。
據公安部網安局2024年9月21日消息,劉某(男,36歲)、陳某(男,46歲)、邵某(男,26歲)為博取關注、吸粉引流、牟取利益,在網絡平臺假借外媒編造發布涉轉融通謠言信息。經查,該外媒沒有發布相關報道,信息內容完全虛假。上述三名造謠者為博取關注、吸粉引流、牟取利益,故意編造發布涉轉融通謠言信息,誤導公眾認知,擾亂金融秩序,屬地公安機關已對相關人員依法處罰,并指導網絡平臺對相關賬號采取處置措施。
另一起之前見諸報端的案例同樣引人關注。2024年11月14日,A股市場突然放量下跌,網絡上迅速蔓延起“機構舉報游資”的傳聞。這一消息迅速在各大社交平臺發酵,引發市場恐慌性拋售。然而,這一傳聞實為虛假信息,是由自媒體賬號刻意編造并傳播。最終,相關責任人被予以處罰。
公安機關網安部門通過一系列的專項行動,對涉嫌造謠擾亂金融資本市場秩序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有力震懾了造謠者,維護市場秩序,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凈化資本市場環境。
資本市場“小作文”分四種類型,背后已形成非法產業鏈
在信息化時代,網絡謠言編造更為簡單、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廣。金融資本市場上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對企業、個股、市場產生極大影響。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陳兵教授介紹,目前資本市場“小作文”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政策解讀類,即通過對政府政策進行曲解或夸大影響,以此影響市場預期;二是內幕交易類,即聲稱擁有內部消息,影響股票價格;三是企業負面消息類,即通過夸大、虛構散布有關企業負面消息,導致股價下跌;四是市場預測類,即對未來市場走勢做出毫無根據的極端預測,以期引起恐慌或樂觀情緒等,從而影響股市資本市場。此外,利用網絡謠言故意干擾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現象也存在。
陳兵分析認為,“小作文”炮制背后,有著多重因素。有的是為了吸引眼球、吸粉引流、牟取利益,故意編造并發布虛假信息;有的則是利用所謂信息差進行不當獲利。此外,甚至有些行為并非單純“惡搞”,背后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非法產業鏈進行獲利。而投資者由于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足,往往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從而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打擊資本市場謠言,既要及時懲治,也要有效防范。關鍵是需要形成多方合力。”陳兵提醒,網民、平臺、企業需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一旦發現相關違法行為,應立即上報公安機關,共同打擊網絡謠言,維護健康金融市場秩序。
專家:治理網絡謠言,應加強對大模型算法監管
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謠言也變得更加隱蔽。不法分子利用AI技術,瞬間生成大量虛假內容,使得謠言更難識別。陳兵建議,未來平臺應加強對相關信息審核力度,尤其是加強對大模型算法的監管,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對于網絡謠言的識別和治理水平。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認為,打擊資本市場“小作文”,主管部門要分級分類監管,建立常態化、精細化管理機制,及時進行打擊治理,提高網絡造謠者的違法成本,斬斷背后的利益鏈條;平臺方要進一步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建立監測、發現、處置謠言的全流程工作規范;此外,投資者也要進一步加強專業知識積累,增強審慎意識,提高辨別能力,以免成為謠言的受害者、甚至是推波助瀾者。
“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對于編造、傳播網絡不實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公安機關將堅決依法予以打擊。面對網絡謠言,要做到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共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公安部網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趕緊關注我們的官方賬號吧~
清朗網絡空間,我們共同守護!
掃碼進入舉報不良信息頁面
來源丨法治網
編輯|李洋
柳州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