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你家娃現在管你叫"媽媽"還是"媽"或者是“老媽”?
上周送二寶去幼兒園時,杰杰媽突然拽住我:"你說怪不怪,明明昨天還奶聲奶氣喊'媽媽抱',今早送他上學,臨下車冒出來一句'媽,再見',那聲'媽'跟小石子兒似的,砸得我心里直發懵。"
這話簡直說到心坎里了,可不嘛,不知道從那一刻起,原本甜甜糯糯喊著“媽媽”的孩子,忽然改口叫“媽”了:
“媽,我要出去打球。”
“媽,我的球服在哪?”
“媽,我不回來吃飯了。”
從“媽媽”到“媽”,看似只是少了一個字,但讓很多媽媽很失落這么叫,顯得自己跟孩子之間的關系沒有那么親密了。
一、有一種"失落",是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
想起那年,我家兒子剛上四年級那會兒。某天放學回家,書包往沙發上一甩就喊:"媽,我餓了!"那聲"媽"干巴巴的,跟平時拖長音的"媽媽"完全不一樣。
我手里的炒菜鏟子差點掉鍋里,盯著他虎頭虎腦的背影直出神:這小子啥時候偷偷換了稱呼?
兒子的一句“媽”真的讓我很長時間,陷入到失落和難過當中,無法自拔。
難道兒子和我不親了?是兒子對我有意見,還是說他已到了青春期呢?在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為了弄清楚為什么孩子要改變稱 ,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才發現,孩子喊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著很多秘密。
二、一字之差的轉變背后,到底有何原因?
其實,我們可別光顧著難過,這稱呼變化里藏著孩子成長的小秘密呢!
① 語言能力的升級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都是從疊詞開始的,比如飯飯、覺覺、爸爸媽媽。因為疊詞更容易發聲,這種詞語的重復感也能減輕語言壓力。
可隨著拼音學扎實了,句子說得溜了,小家伙們就覺得"媽媽"有點"幼稚"啦。
就像我家女兒,現在能讀長篇童話了,自然覺得"媽"更簡潔利落,這可是語言進步的小勛章呢!
② 心理成熟的宣告
羅杰斯曾說過:“孩子稱呼方式的變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孩子成長和發展的一部分。
從“媽媽”到"媽”, 再到"母親”“老媽”、"媽咪”等,這些變化其實反映了孩子對父母角色的不同認知,也代表著孩子開始在心理上脫離“現實中的媽媽”,渴望獨立和自主。
等孩子長大一些他會追求獨立的自我,渴望什么都能自己做主,這種心理從語言上表現出來,就是對父母的稱呼以及跟父母的對話更簡短。
這一點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尤為明顯。大多數家長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僅對父母的稱呼完全變了,也變得比以前沉默了些話少了一些。
所以,孩子改稱呼其實是在說:"我長大了,能自己搞定啦!"
他們用一聲"媽"宣告自己的獨立,這是心理上的第一次"斷奶"呢。
③ 小環境里的大影響
女兒班上有段時間特別流行喊"爸""媽",說是隔壁班的"學霸哥哥"都這么叫。
孩子們的小世界里,模仿就是最酷的成長儀式。
就像我們小時候跟著電視學明星說話,他們也在通過稱呼向小伙伴看齊,悄悄撕掉"小娃娃"的標簽。
④ 藏在稱呼里的小情緒
前陣子女兒因為我沒收她的漫畫書鬧別扭,那幾天一口一個"媽",喊得硬邦邦的。
后來主動跟她道歉,小丫頭又變回甜甜的"媽媽"了。原來啊,當孩子覺得被忽視或者有小委屈時,稱呼就是他們的情緒信號燈呢。
三、 孩子改變稱呼,家長該怎么辦呢?
其實啊,從"媽媽"到"媽"到“老媽”,不過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小步。
與其糾結稱呼的變化,不如多留意他們畫本里的小秘密、書包里的小紙條,還有每天放學回家時眼里的光。
就像小區里那位退休的幼兒園老師說的:"孩子們會從喊'媽媽'到喊'媽',將來還會喊'老媽',再后來可能變成'媽,我回來了'。“
但不管怎么喊,我們心里的那個小寶貝,永遠都是需要媽媽的孩子。
所以啊,姐妹們,放寬心吧,把那聲"媽"當成孩子成長的小禮物,一邊收著,一邊笑著看他們慢慢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