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長沙某小學就讀的小黃同學(化名)脖子又腫了起來。這已經是他的“老毛病”了——左側脖子多次腫大、壓痛,就連吞口水也十分不適。之前一般通過消炎治療癥狀就會好轉,但這次不僅毫無效果,脖子還越腫越大,乍一眼看上去腫大的脖子讓下巴都“消失”了。
在長沙市第三醫院做超聲檢查時,超聲醫學科醫生發現小黃同學的甲狀腺左葉前方有一個較大的低回聲團塊,邊界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并且甲狀腺左側葉、左側頸內靜脈和頸總動脈均受到壓迫;更進一步檢查發現,小黃同學的頸部包塊內還存在大量強回聲氣體,且與咽部相通。
結合病史與臨床表現,超聲醫學科主任周永考慮檢查影像中的頸部包塊為“梨狀窩瘺”;后結合纖維喉鏡、CT檢查,小黃同學被確診為“左側梨狀窩瘺繼發頸深部膿腫”。
周永解釋,梨狀窩是位于咽喉部的兩個梨形凹陷,正常情況下,它們是食物順利進入食管的通道之一。當梨狀窩的內側壁向外延伸直至頸部的軟組織形成了異常的通道,如同在咽喉與頸部之間挖出了一條隱秘的“隧道”,就形成了梨狀窩瘺。
梨狀窩瘺多于兒童期發病,雖不常見,卻猶如隱藏在咽喉深處的“小惡魔”,對孩子的健康造成諸多困擾。
“一旦梨狀窩瘺形成,身體會發出一系列‘警報’,反復發作的頸部感染是常見癥狀之一。”周永介紹,由于瘺管的存在,咽喉部的食物殘渣、唾液等物質得以“溜”進頸部軟組織,引發炎癥。患者會感覺頸部腫脹、疼痛,觸摸時壓痛明顯,嚴重時還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癥狀。
除此之外,吞咽困難也是梨狀窩瘺的典型表現,吞咽食物或液體時,患者可能感覺食物或液體“跑” 到了頸部,甚至出現嗆咳、誤吸,這不僅影響正常飲食,還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并發癥。
明確診斷后,小黃同學通過手術切除了瘺管,避免頸部反復化膿性感染。
周永表示,對于診斷梨狀窩瘺,通過超聲檢查,醫師可以觀察頸部軟組織內,尤其是甲狀腺周圍組織間隙異常情況,發現頸部腫塊、膿腫等病變跡象,還能幫助醫生初步判斷瘺管的大致位置和走向。
若要精準確定瘺管的全貌,還需結合其他影像學檢查手段,如頸部CT掃描和內鏡檢查等,這些檢查能更細致地呈現瘺管的起源、延伸方向以及與周圍組織的復雜關系,為后續的治療提供關鍵依據,讓醫師能夠“按圖索驥”,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周永提醒,梨狀窩瘺雖不常見,但危害不容小覷。如果出現反復頸部腫脹、吞咽困難等癥狀,務必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通過科學的診斷和規范的治療,才能讓這條“隱形隧道”徹底現形,還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王丹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