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關于“既要…又要…還要”,前兩天我們討論了為什么(點擊閱讀)、怎么看(點擊閱讀)的問題,今天我們接著聊怎么辦。
先從朋友圈看到的一場龍舟賽說起。端午臨近,家鄉時隔多年重啟劃龍舟比賽。通過基層干部分享的鏈接,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現場的熱鬧氣氛。一場龍舟賽,既確保安全,又廣泛參與,還足夠精彩,這是群眾的共同期待,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作為一項群眾性體育活動,賽龍舟參與人群廣泛、參賽人員多元、現場條件復雜,考驗賽事組織方的統籌能力和細心程度。從水域河道安全到龍舟操作安全,從天氣、水文預報到周邊交通疏導,從賽事解說直播到現場觀眾組織……每個方面都不能留死角盲區,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到位。組織好類似賽事,無疑需下好“既要…又要…還要”的功夫,才能讓觀眾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我們生活的空間是立體多維的,現實中的事物往往也是復雜多面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尤其千變萬化、頭緒眾多,辦好一件事,經常要考慮多方因素,處理好兩難甚至多難的局面。
新華社發 程碩 作
就拿抓糧食生產來說,既要穩產量,又要保質量,還得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抓糧食增產要把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而提高單產,既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拓“良田”,又要育好用好更多高產優質“良種”,還需向推廣農機、改良灌溉技術等“良法”要增長空間。
這些“既要…又要…還要”,是做好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要求領導干部掌握統籌兼顧的思維方法,練就“十個指頭彈鋼琴”的素質本領。做到心中有“譜”、胸中有“數”,學會突出重點、平衡把握、綜合施策,才能在千頭萬緒中找到頭緒、從千變萬化中把握規律,進而在復雜形勢中打開事業發展新局面。
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基層工作直接對接群眾,基層干部知識夠不夠、眼界寬不寬、本領強不強,直接影響干事的成效和群眾的評價。無論是把問題矛盾化解在一線,還是抓好政策執行、推動高質量發展,抑或是應對緊急事件、處理突發狀況,都需要高強的工作能力。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破解種種多難局面的“既要…又要…還要”,正是基層干部練就“幾把刷子”的真功夫,成為事業尖兵、行家里手的重要催化劑。
所以說,基層干部反對的,不是本職工作之內的多方要求、多線程工作,而是超了綱越了界、內在相互抵牾的形式主義負擔。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造成基層“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的重要源頭,基層干部群眾都反感。“文山會海”、繁復考核、各類報表多了,抓落實、惠民生的時間精力必然減少,這時的“既要…又要…還要”,除了導致基層干部忙于應付、疲于奔命,還會使得為民服務的成效“縮水”。
問題在基層,根子在上面。為基層真減負、減真負,就要求權責清晰、權責一致,厘清不同層級、部門、崗位之間的職責邊界,每一個環節都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不層層向基層轉嫁責任。而且,減負并非減作為,把減負和賦能統籌起來,基層干部在該干的活、應擔的責上開拓進取、真抓實干,才能夠實現既有自我提升、又有群眾滿意、還有事業發展的多贏目標。
有基層干部感慨:最沒有成就感的時候,是忙忙亂亂地干了很多事,卻看不到實績實效。說到底,很多基層干部不怕急難險重,怕的是時間精力在無謂的事務中空耗;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腦袋決策、不了解現實情況瞎指揮;不怕職責范圍內的“燙手山芋”,怕的是甩鍋推活帶來的額外壓力。
讓基層干部心無旁騖,在應對復雜局面、解好“既要…又要…還要”的“多元方程”中長才干、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減負還得再加力,賦能還需更給力。
這個系列的睡聊到此就結束了,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繼續暢聊對于“既要…又要…還要”的看法。
大家晚安!
(文|朱明)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