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據半月談日前報道,因為停車收費,導致矛盾糾紛頻發。
比如,小區停車收費市場化。某小區公示市場調節收費標準為380元/月/車,引發小區業主熱議。認為此收費價格,物業并未與業主進行協商。
比如,公共道路收費。一些車主認為城市公共道路不能“說劃線就劃線,并借此收費”,拒絕繳費。部分網友對收費行為卻表示理解:如果不收費,整條道路的車位就可能被“僵尸車”占領,真正有臨時停車需要的人反而停不了。
再比如,無人收費方式增多。“沒看到收費路牌,停了1天就花了100多元”“支付操作繁瑣,需要關注微信公眾號或者下載App并綁定個人信息”“在規定時間內不繳,還要翻倍罰款”……
停車費看似事小,卻備受關注。
當年,有座城市就是因為停車收費問題,引發社會輿論一片嘩然,網友甚至用收費公司的名稱予以調侃。
首先,停車費肯定是一個生活成本。對于開車人來說,已經交了不少費用,特別是燃油稅當中的道路費用,現在再交道路停車的費用,自然覺得被薅了多次羊毛。
看起來停車費是幾塊幾塊的交,交的多了,也不用小視。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如果收費比較高的話,那是一筆不小的生活成本。
其次,人們也看重交費所得的服務是不是值得?也就是停車收費有沒有性價比。比如有些小區,就只是劃了一個停車的區域,幾乎什么服務也沒有,包括有時候車輛被他人劃了裂痕,也不能發現與制止。
特別是有的小區還屢屢發生車位被占的糾紛,也得不到物業的有效化解。
還有停車場內的衛生保潔也不一定做得很好。
而在公共道路上停車就更是如此了。只管收費,沒有什么可見可得的服務。
最后,就是廣受人們質疑的收費理念問題。小區物業收費,當然是為了賺錢,但即使是賺錢,也要考慮小區居住的特殊性,不可能隨心所欲的收費,要讓人們停得起車。
畢竟對于現在一些小區來說,小區的車位還是比較稀缺和緊張的。這也是為什么小區車位不能整體賣給外人的原因所在。
而作為公共道路收費,就更要考慮其理念與動機了。一者,究竟是為了創收,還是為了盤活停車資源,解決停車難問題,從而方便人們有車位可停。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現在停車難是城市的一個大問題。
二者,如果是為了盤活停車資源,那么就得考慮幾個問題。
一方面是免費收費的時長問題。比如有的地方時間太短,往往吃個幾塊錢的早餐,還要交幾塊錢的停車費,這可能就不正常了。
另一方面是收費的上限問題,最高一天應該收多少費合適。特別是有些需要過夜的車輛,其實并不影響停車難的問題,但往往所交的費用還是相當高的。
還有一方面是公共道路收費的區域,應該局限于核心區域,不能逮著一個地方就收費,那可能就不是解決停車難問題了。
比如有些稍遠偏僻的一些公共道路,根本不用擔心停車難的問題,也漸漸地劃上了停車位,幾乎讓免費車位沒有了空間。
說到底,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停車收費,是不是存在與民爭利的問題?把握住了這點,就能很好的予以解決,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矛盾糾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