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分化下如何破局?唯有差異化競爭及科技創新。
文/每日財報 張恒
隨著2024年報季落下帷幕,國內19家民營銀行全年經營業績浮出水面。據《每日財報》統計, 19家民營銀行去年資產規模合計2.15萬億,同比增幅9.49%;營收合計934.18億元,同比增長1.87%;累計凈利潤187.91億元,同比下滑10.41%。
過去一年,銀行業面臨宏觀環境變化、息差收窄等一系列挑戰,民營銀行業績分化加劇。如何在激烈的商海角力,成為后梯隊民營銀行需要深思的問題。
資產規模分化加劇,
頭部效應強化
先從資產規模來看,2024年,我國民營銀行資產規模整體保持了增長趨勢,規模突破千億的民營銀行有五家,他們分別是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蘇商銀行、眾邦銀行以及新網銀行,年末資產總額分別為6517.76億元、4710.35億元、1375.54億元、1235.31億元、1036.29億元。資產規模500-800億元的銀行有6家,分別是金城銀行、中關村銀行、富民銀行、華瑞銀行、藍海銀行以及三湘銀行。
一直穩坐前兩把座椅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撐起了19家民營銀行總資產的“半壁江山”。去年兩家“巨頭”資產總額合計達到了11228.11億元,占當期民營銀行資產總額的比重約52%。尤其是微眾銀行在2024年的資產規模增速達到21.7%,增幅位居19家民營銀行之首,規模擴張迅猛。排名第二的網商銀行資產規模增速則為4.18%,在基礎體量較強的加持下也實現了穩健擴表。
“季軍”則由蘇商銀行奪得,雖然與“冠亞軍”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不過該行2024年資產規模增速較快,同比上升17.92%。
“千億梯隊”中排名第四的眾邦銀行實力也不容小覷,資產規模實現穩健擴表同比上升7.9%至1235.31億元。新網銀行則是總資產保持穩定,去年總資產同比微增0.68%。
微眾、網商業績位居前列,
中小梯隊營收利潤增速分化
“強者恒強”的定律不僅體現在資產規模上,民營銀行之間的業績同樣呈現出加劇分化態勢。
營收方面,2024年微眾銀行以381.28億元穩居第一;網商銀行則為213.14億元,同比增長13.72%,排名第二;資產規模突破千億的新網銀行,營收同比增長16.05%至63.7億元,排在第三。
從凈利潤來看,微眾銀行凈利潤以109.03億元領跑行業,較上年增長0.81%。網商銀行以31.66億元位居第二。僅微眾、網商兩家銀行就貢獻了民營銀行75%的凈利潤總額,微眾銀行更是獨占58%。
凈利潤排名其次的是蘇商銀行、新網銀行以及眾邦銀行,分別是11.59億、8.11億以及5.11億。其中,眾邦銀行是規模排名前五中唯一凈利潤雙位數的民營銀行,26.17%的凈利潤增速在整個銀行業都一騎絕塵。眾邦銀行是湖北省首家民營銀行,于2017年5月正式開業。該行定位于專注服務小微的互聯網交易銀行,致力于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
成立于2016年12月的新網銀行,總部位于四川成都。盡管凈利潤總量排名前列,但從自身來看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9.7%,主要原因是新網銀行不良率上升,加大了信用減值計提。
在眾多民營銀行中,上海華瑞銀行的表現也十分亮眼。去年營收20.67億元,同比增長41.29%;凈利潤2.21億元,同比暴漲316.98%,凈利潤增幅排名第一。
不過頭部民營銀行的發展,難掩其他眾多民營銀行的窘境。根據《每日財報》統計,三湘銀行、藍海銀行、金城銀行以及民商銀行去年凈利潤同比跌幅都超過了四成。其中,三湘銀行凈利潤1.32億元,同比下降59.88%;藍海銀行凈利潤為4.15億元,同比下滑47.86%;金城銀行則為2億元,同比下降47.64%;民商銀行2.81億元,同比縮減了44.36%。
分化下如何破局?
差異化競爭及科技賦能
民營銀行扎根線上,受互聯網流量影響較大,近年來,在互聯網紅利見頂,宏觀環境多變疊加外部風險等諸多因素影響下,金融市場早已經進入競爭紅海。在此大背景下,作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后來者”,民營銀行要想在成熟市場中獲益,需要差異化發展、數字技術的賦能以及更精細化的運營,才能更好與傳統銀行互補發展、錯位競爭。
以業績突出的眾邦銀行為例,在業務上,該行始終將普惠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作為定位于服務小微大眾的互聯網交易銀行,眾邦銀行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運用數據、模型和算法解決長尾客群服務難題,深耕供應鏈金融,為強場景打造“眾鏈貸”明星產品,為泛場景研發“眾商貸”金字塔體系,為零基礎客戶建立“同舟”供應鏈平臺,為產融合作探索“電子貨權憑證”創新模式,形成全場景、全鏈條、全產品、全流程的服務模式,累計合作專業平臺和交易市場超過200家,精準服務超50萬家產業鏈末端小微客戶。打通B2B2C,持續打磨“眾易貸”普惠消費金融產品,通過高頻場景不斷深挖企業及個人需求,增加服務認同及黏性,讓更多人享受金融便利。 2024年,該行普惠小微貸款投放超250億元,綠色貸款4.81億元,較上年增幅126.89%。
頭部微眾銀行,作為國內首家民營銀行,成立10年以來在個人金融和企業金融方面持續推出創新型普惠金融產品。在個人金融領域,微眾銀行面向長尾客群推出了純線上小額信用循環消費貸款產品“微粒貸”,該業務填補中國金融發展的空白,其模式引領了中國銀行業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趨勢。截止2024年累計服務超過7000萬戶借款客戶。“微眾銀行財富+”則大力發展數字財富管理業務,探索數字普惠金融的新路徑。在服務小微企業領域,微眾銀行推出線上化、無抵押、隨借隨用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創造了獨特的小微企業信貸模式,化解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面臨著服務成本高、風險成本高、運營成本高的“三高”難題。截止2024年末累計服務580萬企業,這些用戶遍布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微眾企業+”則進一步擴展了面向企業提供多元的金融與非金融服務,增強企業對微眾銀行的整體認知。
開辟出差異化業務還遠遠不夠,對于民營銀行來說,科技能力的比拼也至關重要。這對于擁有互聯網基因的民營銀行來說,顯然在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本身就具備了一定先發優勢。數字化能力已經成為民營銀行突破同質化競爭的核心壁壘。
以網商銀行為例,在產業鏈金融領域,將AI認知能力融入“大雁”供應鏈金融系統,構建產業圖譜,刻畫千行百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實現2100萬小微商家在產業鏈中位置的精準掛載。通過AI認知挖掘,網商銀行識別出“杭州六小龍”上下游的小微企業200多家,已累計發放貸款3億多元。在理財服務方面,網商銀行推出的“布谷鳥”智能普惠理財系統運用創新的時序編碼器技術,構建小微資金流預測大模型,這一開創性的做法為小微企業定制專屬理財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撐。借助在AI技術領域的全面創新應用,網商銀行已成功構建起信貸、理財、支付、結算等全鏈路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
眾邦銀行也不例外,該行以科技立行,明確“做打通交易場景的互聯網交易銀行、致力產融深度融合的供應鏈金融銀行、數字化驅動科技賦能的開放型數字銀行”三個定位。如今8年時間過去了,眾邦銀行對數字科技金融的探索步伐更進一步,目前構建了以“數智貫通工程”為戰略基石,搭建“兩個中心+一個流程+三個基座”架構,將業務驅動與價值引領深度融合,通過實施橫向擴展與縱向貫通的雙重策略,實現大數據的深度整合與全面貫通,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普惠性。據其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眾邦銀行共獲得軟件著作權186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73項,科技創新能力居行業領先水平。
總的來看,民營銀行未來經營發展分化的趨勢依舊明顯,但無論如何演變,民營銀行肩負著推動共同富裕、拉動消費、振興小微、踐行數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等多重社會責任的基本面始終不會被動搖。在內外承壓下,對于各大民營銀行而言,擴大業績邊界,深入探索的潛在機遇,持續科技創新,從根本上夯實自身實力,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也期待,在服務實體經濟的指揮棒下,越來越多的民營銀行能夠抓住機遇,更快轉身,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