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應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稱號。今年貴州5個城市被評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就是其中之一。歷經四年的“創文”工作,給縣城居民帶來了什么?動靜記者來到縣城中修建超過10年的老住宅區調研走訪。
位于龍里縣城的天佳河濱小區,修建于2006年,目前居住了327戶1026人。
停車有序、環境優美,這個“沒有物業”的小區如今保持著“家的樣子”,井井有條。
“四年前可不是這樣,停車亂、沒綠化、垃圾多,我本來都打算搬走了。”住在一樓的住戶張樹瓊告訴記者,過去家門口的雜草有一人高,到處都是老鼠洞,“物業根本不管”。
小區所屬的龍坪社區黨委書記馮會介紹,原來由于物業公司服務水平差,群眾滿意度低,于是物業費收繳率很低,物業更加無力管護,形成了惡性循環,群眾投訴率居高不下。
物業管理不善,是許多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在“創文”工作中,社區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解決小區“無人管理”的困境。
“關鍵是得‘有人管’,我們先發動黨員把小區黨支部建起來,再建業委會,然后帶著群眾干,建立自治機制。”馮會說。
從第一次開群眾會只有3個人參加,到最多有200多人參與,社區聯合黨支部、業委會組織了57次群眾會,圍繞社區管理事項、每月開支、收費標準等達成共識。
在群眾參與下,居民公約、停車條例一系列規章制度在投票通過后開始實施,停車、監控、綠化等設施也通過申請相關改造項目和自籌資金完成更新,小區環境煥然一新:通過規范使用,停車位從原來的90多個增長到140多個,每一戶要繳的停車費從每月100元降低到80元。立竿見影的變化讓小區的居民越“管”越有勁,“管事兒”的熱心人也多了起來。
“只要業委會一組織義務勞動,大家都會積極響應。”70多歲的袁開儀告訴記者,現在樓道燈泡壞了有人修、下水道壞了有人通,是“好事有人做、壞事有人管”,住起來很安心。
小區里的“種花高手”張樹瓊順帶管上了單元門口的綠化帶,原本的搬家計劃也取消了。
“舍不得環境、也舍不得人,裝修好的電梯房也不搬了!你看我家門口多漂亮,我還買了乘涼的桌子板凳,每天飯后大家都在這聊天。”張樹瓊說。
文明城市,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為了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社區治理,龍里縣的“院壩會”逐步從村里開到了城市。“請你來商量”“逢四說事”等社區協商制度逐漸常態化開展。
在冠山社區,小區院壩會上收集的問題,會按“公家事、大家事、自家事”進行分類分流閉環管理,記入臺賬并跟蹤問題解決進度,在下一次院壩會反饋處理情況。
“沒有一個會是白開的!改善了小區的停車、衛生等等,辦事效果一出來以后,大家都積極參與。”小區居民張燕萍說。
隔壁單元的翟曉蘭則覺得,通過院壩會認識認識鄰居、增進交流也挺好。
冠山社區黨委書記袁琳直言,管用的不是院壩會,是院壩會背后建立起來的管理制度,“事事有回應”、“人人多溝通”,居民滿意度提高了,小區和諧了,社區反而減負了。
共商、共管、共享模式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實踐的積極性,目前龍里縣組建起志愿服務隊伍上千支,注冊志愿者超過4.4萬人,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時長達到379萬小時。
龍里縣文化產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心主任張宇表示,創建文明城市一個很重要的實踐就是為老百姓解決難題,在發動群眾的過程中讓文明蔚然成風。接下來將持續地開展文明窗口、文明村鎮、文明旅游等九大文明行動,進一步提升城市風貌和功能品質、公共服務質量,把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實實在在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
記者:卓越 付友
來源:動靜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