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司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總營收和凈利潤均創下歷史新高,但智能汽車業務卻因“每賣一輛虧6600元”被推上風口浪尖。令人奇怪的是,盡管財報明確標注了虧損,市場卻普遍認為小米汽車“很賺錢”,甚至預測它將成為繼“蔚小理”之后第四家盈利的新勢力車企。這種看似奇怪的現象背后,藏著小米汽車獨特的商業邏輯與行業對未來的預判。
一、小米整體盈利大漲,汽車業務仍在填坑
根據小米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集團總營收達到1113億元,同比增長47.4%;凈利潤109億元,同比飆升161%。然而,光鮮的數據下暗藏一條刺眼的分割線——汽車業務單季度虧損5億元,相當于每輛SU7虧損約6600元。這一數字雖然較2024年第四季度每輛2.15萬元的虧損大幅收窄,但仍讓外界疑惑:為何小米汽車一邊虧錢,一邊被資本市場熱捧?
拆解虧損原因,小米汽車仍處于“填前期巨坑”的階段。自2024年量產以來,小米為自建工廠、研發三電系統和搭建銷售網絡已投入超300億元。北京亦莊一期工廠年產能20萬輛,但2024年實際產能利用率僅68%,導致工廠折舊、人力成本等固定支出難以攤薄。此外,小米在智能駕駛、車機互聯等領域的自研投入占比集團研發費用的40%,僅2024年就燒掉近100億元。這些投入雖然短期內拉高成本,卻為長期競爭埋下技術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虧損收窄的趨勢已十分明顯。對比2024年第四季度每輛虧損2.15萬元,2025年第一季度虧損額下降69%,這得益于SU7 Ultra高配版的交付(均價提升至23.8萬元)和周邊產品貢獻的5億元收入。小米總裁盧偉冰更透露,汽車業務毛利率已從2024年Q2的15.4%攀升至23.2%,超過比亞迪(20.07%)、理想(19.7%)等頭部車企,僅次于賽力斯(27.62%)。這種“越賣越會賺”的勢頭,讓市場選擇性地忽略了當下的虧損。
二、奇怪的現象:為何虧錢反而被認定“能賺錢”?
盡管財報白紙黑字寫著虧損,但市場卻出奇一致地樂觀。高盛將小米2025年銷量預測從29萬輛上調至35萬輛,并預測2026年銷量達65.5萬輛;雪球用戶甚至算出一旦月銷突破2.5萬輛,小米汽車即可盈虧平衡。這種信心源自三個關鍵判斷:
1. 毛利率碾壓同行,賺錢只是時間問題:23.2%的毛利率,在新能源車企中已屬頂尖水平。對比特斯拉(18.2%)、理想(19.7%),小米通過爆款策略和成本控制展現出驚人效率。SU7 Ultra采用一體化壓鑄車身,相比傳統工藝降低40%制造成本;自研電機和電池管理系統減少對外采購依賴;直營店人力成本僅為傳統4S店的1/3。這些優勢讓市場相信,只要銷量爬坡,虧損黑洞將迅速被填平。
2.第二款車YU7預訂新增長極:5月22日發布的小米YU7,尚未上市便引發預訂狂潮。小米總裁盧偉冰表示,YU7的咨詢量是SU7同期的3倍,標配激光雷達和消費級芯片的創新配置引發熱議。這款瞄準20-25萬元SUV市場的車型,被預測穩態月銷可達3萬輛,全年貢獻36萬輛增量。相較于SU7需要教育市場,YU7切入更成熟的SUV賽道,復制爆款的成功率更高。
3. 生態反哺的想象力: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正在顯效,購買SU7的用戶中,45%同步購入小米手機,32%加購智能家居設備。這種交叉銷售不僅提升用戶黏性,更讓汽車業務成為整個生態的流量入口。正如當年小米手機虧本搶占市場、靠互聯網服務盈利的模式,汽車業務的戰略價值遠超財務報表上的數字。
三、新能源車的盈利定律:虧損不等于不賺錢
小米汽車的爭議,本質是新能源行業特殊發展規律的縮影。特斯拉早期連虧17年,直到2019年上海工廠投產才翻身;蔚來累計虧損超1000億元,時至今日仍未實現盈利。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新能源車企的盈利從來不是線性增長,而是靠技術突破和規模效應瞬間逆轉。
而小米SU7的累計訂單已突破35萬輛,2025年交付目標提升至35萬輛。參考特斯拉Model 3的經驗,當單車型年銷突破30萬輛時,規模效應將使電池采購成本下降15%、零部件成本降低20%。小米亦莊二期工廠投產后,總產能將達35萬輛,進一步攤薄固定成本。盧偉冰直言:“沒有對手就能保證定價權,有定價權就有利潤率。”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小米汽車業內估值相當高,這種高溢價源于市場對“技術+生態”組合的認可:Xiaomi Pilot 4.0智駕系統年內將開通100城無圖方案;HyperOS打通200多類智能設備;周邊配件毛利率超50%。當這些要素形成閉環,汽車業務將從成本中心轉型為利潤中心。
四、寫在最后
小米SU7每臺虧6600元的真相,恰是新能源行業“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的寫照。正如十年前小米手機用性價比撕開市場、后期靠生態盈利,如今的小米汽車正在重演這套劇本。當同行還在為毛利率掙扎時,小米已用23.2%的毛利率證明了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當其他車企困于價格戰時,小米用YU7的爆款潛質打開了第二增長曲線。或許用不了多久,這份財報上的虧損數字就會變成歷史腳注——畢竟在新能源賽道,敢虧錢的企業,往往最懂怎么賺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