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若要用一個詞來概括古代中國百姓的命運,“苦難”二字最為貼切。
從秦始皇一統江山到太平天國運動,這長達兩千年的歲月里,戰爭、饑荒與王朝更迭如影隨形,百姓深陷苦難的泥沼,其悲慘境遇令人痛心疾首。
秦國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十年時間攻滅六國,戰爭致使約200萬人喪生。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隨后楚漢爭霸,長達7年的戰亂,讓人口從2900萬銳減至750萬。這場浩劫,讓無數家庭支離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農田荒蕪,餓殍遍野。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緊接著進入三國時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大小戰役不斷,英雄豪杰的傳奇背后,是人口的銳減。
東漢末年5500萬的人口,到三國時期驟減至約800萬,85%的生命消逝,“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的詩句正是當時慘狀的真實寫照。
西晉短暫統一后,八王之亂爆發,中原大地戰火紛飛,北方胡人趁亂入主中原,五胡亂華時期的到來,讓漢人陷入了噩夢。漢人被稱為“兩腳羊”,隨意被胡人宰殺。
后趙皇帝石勒的屠殺,使鄴城一地10萬人喪生,人肉交易的出現,更是人倫慘劇。東晉初年,全國人口僅剩500萬,相較于西漢的6000萬,銳減了90%。
隋末唐初,隋煬帝南征北戰、開鑿運河、三征高句麗,過度消耗民力,致使天下大亂。隋朝開皇之治后恢復至4600萬的人口,在戰亂后降至2000萬。
唐朝統一后,尚未安定,安史之亂爆發,戰亂、饑荒、瘟疫接踵而至,人口從5300萬降至1700萬,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元朝時期,蒙古鐵騎的屠殺令人膽寒。金朝滅亡時,汴京城80萬百姓慘遭屠戮;蒙古攻略四川,使該地區人口從320萬銳減至20萬。南宋滅亡后,中華大地人口從1.2億降至6000萬,直接減少一半。無數城市化為廢墟,百姓的生命如草芥般被踐踏。
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在四川和中原地區的殺戮,讓四川幾乎成為鬼域,人口從300萬銳減到不足5萬。
清軍入關后,對漢人的屠殺同樣慘烈。揚州十日,80萬人口的繁華揚州,在清軍的屠戮下淪為鬼城;廣州被清軍攻陷后,全城百姓幾乎被殺盡,骨灰堆積如山,百年后仍可見其痕跡。據估算,僅清軍入關的屠殺就導致3000萬人死亡。
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同樣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清軍與太平軍在江南、湖廣等地相互屠殺,南方大地成為廢墟,中國人口從4.3億減少到3.3億。戰爭的殘酷,讓百姓的生活陷入絕境。
除了戰爭,饑荒也是古代中國百姓的巨大威脅。秦漢時期,農業技術落后,天災頻發,饑荒屢見不鮮。
公元前2年的全國大旱,導致數百萬百姓餓死;漢武帝連年用兵,使民窮財盡,關中地區出現人相食的慘劇。唐朝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加上連年干旱,百姓民不聊生,長安街頭隨處可見餓死的百姓。明清時期,全國性大饑荒更加頻繁。
明朝萬歷年間,北方大饑荒致使山西、陜西、河北等地人相食,太原一地餓死者達90余萬。即使在康乾盛世,大饑人相食的記載也貫穿始終。
清朝1876 - 1879年的丁戊奇荒,北方大旱造成950萬到1300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逃難,而清政府不僅不積極救災,反而在災年加稅,將百姓推向更深的絕境。
回顧這兩千年的歷史,從秦滅六國到太平天國,至少有3 - 4億人在戰爭和饑荒中失去生命,而實際數字可能遠高于此。封建王朝的興衰呈現出一種循環往復的模式。
王朝初建,統治者為穩固江山,會暫時重視百姓;但隨著統治穩固,皇權腐化、吏治敗壞、土地兼并加劇,天災人禍不斷,百姓承受力達到極限時,便會揭竿而起,戰火重燃,百姓又陷入新一輪的苦難,如此周而復始。
在清朝以前,古代中國最長的和平時期僅有17年,即漢成帝永始三年到漢平帝元始三年,在這期間,全國沒有大規模戰亂和大范圍饑荒,百姓得以過上相對安穩的日子,但這只是罕見的例外,而非常態。
常態是戰亂導致人口銳減,水旱災害引發饑荒,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人間慘劇。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坐在安穩的房子里,享受著豐盛的飯菜,這樣的生活也不過才40年左右。
然而,我們不能遺忘歷史,因為那些過去的血淚,是先輩們經歷的苦難,銘記歷史,才能珍惜當下的和平,避免重蹈覆轍。愿古代中國百姓所經歷的苦難輪回,永遠成為歷史,不再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