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民法典》的普及與實踐,5月21日,伊通法院民事審判庭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和《法潤黃嶺子,共繪新楓景》為主題,分別在伊通縣黃嶺子鎮二十三中學及鎮政府開展普法活動,將法律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以生動案例與互動問答為青少年學生與村鎮干部送上法治“及時雨”。
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
在二十三中學,法官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為主題開場,結合中學生年齡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民法典》的重要性。她提到:“民法典不僅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更是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指南針。”
另一名法官以“身邊事”為切入點,用真實案例串聯法律知識開展普法。內容從“未成年人網絡打賞能否追回”,到解析各年齡段的民事行為能力,再到“校園欺凌如何求助”,引導學生增強維權意識。課堂上,法官通過情景模擬拋出問題,如“遇見高空拋物被花瓶砸傷如何處理”“同學被偷拍照片丑化發到網上該如何維權”“發現不法侵害應如何處理”等,學生們踴躍回答、各抒己見,法官隨后給出專業意見。活動尾聲,法官總結道:“民法典是人生的燈塔,愿每位同學都能在法治光芒下成長為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現場學生紛紛表示,這堂普法課的案例像講故事一樣有趣,還教會我們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
法潤黃嶺子
共繪新“楓”景
在黃嶺子鎮政府,法官干警通過開展“法潤黃嶺子,共繪新楓景”活動,針對鄉鎮干部和群眾關注的農村機動地承包超期限、林地承包超期、承包費過低及事實承包但未簽訂合同的雙方關系如何認定等近期熱點問題,法官們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705條及《吉林省土地管理條例》第23條等法條,通過“法條+案例”模式精準釋疑,將抽象條文轉化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并建議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重新確權定價,或依據情勢變更原則協商調整承包費,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可操作的其他解決路徑,為鄉鎮法治化治理注入新動能,并向鄉鎮干部分發普法宣傳手冊。黃嶺子鎮干部們表示:“法官們的解答不僅解決了我們對法律上的困惑,也為鄉鎮治理提供了法治路徑,真正實現了送法下鄉、解民之憂、為鄉鎮法治化治理注入新動能。”
此次普法活動通過“校園+鄉鎮”雙陣地聯動模式,以“精準、生動、實用”為原則,架起法治與民生的橋梁,實現法律知識精準供給與群眾需求的“同頻共振”。伊通法院將繼續加強校地合作,與地方政府協同構建多方聯動的基層法治網絡,成為化解矛盾、維護權益的“定盤星”,為青少年成長與鄉村振興筑牢法治根基,讓民法典的光芒照亮每一寸土地、溫暖每一顆民心,共繪社會和諧新“楓”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