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假期,陜西各地將舉辦游園會、龍舟賽、端午祈福、古風雅集等活動,帶市民游客感受濃情端午。
“國潮文化”涌動
“國潮端午”來襲。“國潮游”與“非遺游”不僅是端午假期游人的心頭好,還是激活端午文旅消費熱力的鑰匙。
漢中市統籌文旅資源,聚焦端午傳統文化特色與年輕化消費需求,以“漢風端午·潮游天漢”為主題,通過“文化賦能、體育引流、市場助力、旅游承載”四維聯動模式,聚焦“漢風潮涌·活力端午、百舸爭流·激情端午、尋夢漢風·漢韻端午、粽香雅韻·非遺端午、青春旋律·奏響端午、樂購天漢·惠享端午、漢風墨韻·書香端午”七大主題板塊,精心策劃開展100余項文商體旅融合活動,構建集“體育賽事+國風體驗+非遺展示”于一體的端午文旅消費格局,打造“體育賽事引流變現、國風文化現代表達、民俗活動時尚呈現、夜間經濟延長消費”的全產業鏈消費場景。活動5月下旬開始,持續至6月初。
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陜西側)推出與“李白”“屈原”NPC互動吟誦經典、劃旱地龍舟等趣味活動,帶來傳統手工藝展覽及壺口斗鼓、宜川胸鼓等非遺節目,讓游客深切感受濃郁的黃河文化。
端午遇上“六一”
今年端午期間恰逢“六一”國際兒童節,裹粽子、做香囊、射五毒、編彩繩等民俗活動走紅。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深度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節日氛圍。
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圍繞“粽香童趣·漫長安”主題,聚焦“唐長安場景+端午民俗+兒童節趣味”,推出多種特色活動,包括“艾草懸門”端午祈福香囊手作、“端午不沉舟”節日游戲等。街區新增節日限定NPC互動、開啟特色親子研學,推出唐風雅韻童趣端午主題課堂活動,以及兒童節游樂趣味游戲、童趣百藝等活動。
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通過“數字長安”AI換臉相機,游客不用換裝即可“穿越”盛唐,一鍵生成高質量古風寫真,化身“李白”“貴妃”,打卡盛唐名場面;沉浸式VR體驗項目“中華圖志·上元長安”1∶1還原唐代長安城,借助數字孿生與全景渲染技術,讓游客以第一視角參與上元節燈會,親歷千年前的繁華盛景。
5月31日至6月2日,在芙蓉新天地數字娛樂綜合體,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VR展將推出“雙節同慶奇遇記”主題活動,以“文化+科技+親子”多元融合模式,打造集沉浸體驗、互動打卡于一體的雙節文旅新場景。大千迷境XR空間、西安首家機遇時空X·META全感VR樂園等40余個數字娛樂體驗項目,為市民游客送上一場充滿科技感和穿越感的別樣假期之旅。
少華山景區推出14周歲及以下兒童免票入園優惠政策,向游客贈送端午禮品,并推出民俗項目體驗、非遺皮影表演、山水雅樂演出等精彩活動,讓游客盡享自然與人文交織之美。
西安絲路歡樂世界面向親子游客推出無人機光影秀、兒童劇《哪吒》《駝可少年團之拯救綠洲》演出及童夢大巡游等精彩活動。
“端午的文化活動很豐富,今年還趕上‘六一’,所以一定要帶孩子出去多走走多看看,體驗豐富的節日活動,給孩子一個難忘的回憶。”西安市民李莉說。
“龍舟經濟”升溫
這個端午,“龍舟經濟”不斷升溫,多個城市借助舉辦龍舟賽的契機,以賽事促進旅游,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
第二十五屆安康漢江龍舟節將于5月31日上午9時在安康龍舟文化園開幕,為期3天。
漢江龍舟賽事流傳至今已有330余年。本屆安康漢江龍舟節以“情滿漢江 端午安康”為主題,打造一場集文化、體育、旅游、商貿于一體的全域盛宴。
本屆安康漢江龍舟節保留并升級緬懷先賢、龍舟祭祀、龍舟競渡等經典民俗活動,首次推出漢調二黃情景劇《唐·清明茶宴》,以沉浸式舞臺重現盛唐茶道雅韻;漢江號子《漢水魂》以雄渾之音喚醒千年漢水記憶。結合“一江兩岸”燈光秀推出的《安康夜·最安康》主題演出,以光影為筆、星河為幕,打造“晝賞民俗、夜醉星河”的全時段體驗。
活動期間,27支龍舟隊將齊聚漢江,競逐400米逆水沖刺、800米順流飛馳等傳統項目。賽艇、皮劃艇、槳板等現代項目也將在江面上演。西安市民王超說:“一直聽說安康的龍舟節很精彩但沒去現場看過,今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去安康看一看。”
5月31日至6月2日,以“激情槳板·活力漢江”為主題的2025年漢中市槳板公開賽暨大學生槳板邀請賽將在漢中市中心城區漢江段舉行。大賽邀請全國高校、水上運動協會及俱樂部300多名專業選手參賽,設置專業組個人競速賽、集體龍板賽、槳板救援賽等豐富賽程,以及槳板運動體驗、全民挑戰賽等群眾互動項目,打造集競技、體驗、消費于一體的水上運動盛會。(本報記者 李衛)
聞香識端午
汪衛東展示盤長結香囊。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五月初五,端午節。龍舟競渡,粽香滿堂;采藥制香,懸艾斗草。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有很多豐富多彩的習俗?。這些習俗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先賢的緬懷,蘊含了驅邪避毒、祈福納吉的美好愿望。
延續傳統習俗的香囊,既融合了古代醫學智慧,又承載了民眾對平安健康的樸素追求。
“榴花角黍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艾上朱門。”這首古詩描述了古人過端午的多種習俗。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插艾葉,人們還要給孩子佩戴香囊。
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古代香囊的典范。它制作于唐代,外觀為銀制球形,通體鏤空,由上下兩個半球組成,以子母扣扣合,內部有兩個同心圓機環和一個盛放香料的焚香盂,外壁裝飾葡萄花鳥紋。
“香囊外殼、機環、焚香盂之間,以銀質鉚釘鉚接,可自由轉動。神奇的是,由于機環和焚香盂自身重力的作用,無論香囊怎樣轉動、晃動,焚香盂始終都能保持重心向下、紋絲不動,確保里面的香料保持穩定。”5月25日,講解員徐大衛說,這是因為香囊內部的持平裝置類似于陀螺儀。
“盡管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但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仍然保持著玲瓏剔透的形態,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徐大衛說。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還采用了唐代流行的錘揲、鏨刻、鎏金等制作工藝,在對紋飾進行精雕細琢的同時,兼顧了小巧精致的造型之美。其外徑僅4.6厘米,外壁厚度不足2毫米,不僅展現了唐朝工匠的精湛工藝,還體現了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與藝術審美的完美融合。
如今,香囊呈現出款式多樣化、受眾年輕化、使用創新化等特點。
5月27日,香囊攤主張小梅早早來到西安市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琳瑯滿目的香囊散發出陣陣藥草香味,吸引許多市民游客選購。
“佩戴香囊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我手工縫制的香囊款式多樣,裝填的草藥防蟲驅蚊,受到很多年輕消費者的喜愛。”張小梅說。
端午時節天氣濕熱,香囊的防病功能尤為突出。古人以艾草、菖蒲、藿香、蒼術等芳香化濁的中藥材填充香囊,可驅蚊蟲、抑菌消毒。佩戴草藥防病的方式,被稱為“衣冠療法”,體現了古人“治未病”的養生智慧。
古人還在香囊上繡老虎、五毒、八卦等圖案,護佑佩戴者平安。
被列入陜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雁塔結繩香囊,是香囊的一個獨特品種。雁塔結繩香囊造型獨特、內涵豐富。制作雁塔結繩香囊時,制作者將絲線搓捻成繩,再結成兩片相同的囊片,之后將兩片囊片收邊、縫合成鏤空的囊袋,置藥草于其中。這種香囊更加厚實,比其他軟質布藝香囊更具立體感,即使未放填充物,也可長期懸掛不變形,香囊中填充的藥草也可隨時更換。
汪衛東是雁塔結繩香囊第四代傳承人。她基于原有編結技法,創作了項鏈、掛件、耳飾、繩貼畫等系列作品。
5月22日,記者來到西安秦緣非遺文化館時,汪衛東正在制作端午節前“非遺進校園”活動所用的香囊。她將兩小勺藥草粉末裝進一個正方形的無紡布口袋里,做簡單封口后,用一根藍白相間的段染線包著藥草袋編起來。不一會兒,盤長結就初具形狀。加上流蘇和珠飾后,一個精巧的盤長結香囊就制作完成了。
“盤長結象征心物合一、生生不息,是重要的基本結之一。作為許多變化結的主結,盤長結編起來較為簡單。”汪衛東告訴記者,“端午節臨近,我準備了盤長結香囊供學生觀賞。希望他們能體會屈原‘紉秋蘭以為佩’的風雅,感受結繩香囊的魅力。”(本報記者 孫亞婷 張琪悅)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