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一天,在氤氳著濃郁牛肉湯香味的空氣中拉開序幕。
“老板,來碗湯,多加點牛肉和香菜!”一聲聲食客的呼喚,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鮮湯,再配上剛出爐的燒餅,街頭巷尾充滿著濃濃的煙火氣。
與此同時,壽縣八公山鄉大泉村村民湯多才騎車來到菜市場售賣剛做好的豆腐,不到一個小時,50公斤豆腐就銷售一空。“咱們大泉山好、水好、黃豆好,磨出來的豆腐更好!”今年56歲的老湯從小就幫著父親磨豆腐、賣豆腐,一干就是30多年。
從戰國大鼎中烹煮的牛骨,到全球餐桌上的“網紅爆品”;從淮南王劉安煉丹的偶然發現,到年產值數百億元的產業集群,淮南以“一碗湯”和“一塊豆腐”為支點,撬動了食品產業的升級之路,并以此走向世界。
淮南的飲食文化根植于歷史的厚重土壤。豆腐的誕生可追溯至西漢淮南王劉安,據說,其在煉丹時誤將石膏混入豆漿,意外成就了這一“東方奶酪”。
而淮南牛肉湯的歷史同樣源遠流長,武王墩墓出土的戰國大鼎中碳化的牛骨,印證了《淮南子》“烹牛為饗”的記載,成為其文化起源的實物佐證。
在壽縣八公山鄉大泉村,大多數村民以古法制豆腐為生,用千年古泉水泡豆、石膏點鹵,制成的豆腐“托于手中晃動而不塌”。
在淮南,牛肉湯也走上了非遺之路。早在2017年,淮南牛肉湯制作技藝就入選安徽省非遺名錄,其標準化工藝被納入《中華小吃名錄》,并多次登上《舌尖上的中國》。
曾經的淮南牛肉湯和豆腐產業長期面臨“家家口味不同、質量參差不齊”的困境。
近年來,淮南市將兩大綠色食品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通過政策集成與資金扶持,推動全鏈條升級。
據了解,市財政每年統籌超3000萬元支持產業園區建設,并出臺《淮南牛肉湯生產技術規程》等11項團體標準,覆蓋從原料、加工到成品的全流程。
產業園集群效應在淮南同樣顯著。
八公山區建成牛肉湯產業園,入駐企業24家,年產能突破10萬噸。
潘集區投資3.5億元打造豆制品產業園,集聚16家企業,開發豆制品200余種。
截至2024年底,淮南牛肉湯全產業鏈產值達320億元,全國實體門店超10萬家,預制菜企業增至24家。
淮南豆制品產業鏈2024年產值同比增長10.4%,“八公山泉”紅油腐乳年銷超千萬元,遠銷30余國家和地區。
傳統產業的現代化離不開科技賦能與業態創新。
淮南通過“產學研結合”與“場景延伸”,為老字號注入新活力。
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智能化蒸汽湯鍋,8小時熬制標準化湯底,開發速凍型、沖泡型產品,年產值突破6000萬元。
安徽豆福公司與江南大學合作研發“凍豆腐”技術,吳氏豆制品公司推出“千張壓縮脫水技術”,破解鮮品運輸難題。
從地域名品到全球爆款,品牌化是淮南食品產業升級的核心戰略。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兩大產業實現了從地域特色到國際影響力的跨越。
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智介紹,旭咚食品旗下品牌“橘生南”在淮南布局多家連鎖店,計劃2025年有更多突破,并進入海外市場。
安徽白藍集團與迪拜餐飲企業簽訂牛肉湯連鎖經營項目,將建設2家500平方米的淮南牛肉湯綜合餐廳,預計2025年11月正式開業。
以產業化破題,淮南牛肉湯從“特色產品”變為“規模商品”。2024年,淮南牛肉湯電商企業達13家,網銷額約1.5億元,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均開設了實體門店。
發展食品產業,淮南有更加遠大的目標。
淮南市提出,到2027年牛肉湯產業鏈產值將突破500億元,豆制品產業則瞄準精深加工與高附加值賽道。
從市井小攤到全球餐桌,淮南用一碗湯的溫度溫暖了千萬食客的胃,用一塊豆腐的韌性撐起了鄉村振興的“產業脊梁”。
在這里,傳統與現代不再對立,而是共同織就了一張融合文化、產業與創新的網絡。正如在上海創業的淮南人潘先生所言:“這碗湯,是寄給世界的‘家書’。”而淮南,正以美食為媒,書寫著屬于這座千年古城的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