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強)黑龍江省域內有哈爾濱第二電業局這個稱呼,而在牡丹江的歷史中,則從未存在過牡丹江第二電業局。這個被老職工親切地稱為“牡丹江第二電業局”的地方,它的正式名稱是“牡丹江工業局碾子溝工業變電所”,這是它在1958年建所時的最初名稱。而后,叫“牡丹江輕化工業局碾子溝變電所”。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我們國家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全國大躍進的新形勢。”為落實中共中央會議精神,中共牡丹江市委于2月21日舉行會議,明確任務,制定規劃,并提出了具體的躍進目標,決定在現陽明區的碾子溝建設地方工業區,在裕民村建設鋼鐵工業區。牡丹江工業局碾子溝工業變電所是大躍進期間,為配合碾子溝工業區的建設而興建的,主要是去擔負為牡丹江市工業區電力服務的使命。
(110KV國網牡丹江供電公司碾子溝變電所大修技改)
1958年牡丹江工業局碾子溝工業110KV變電所正式成立后,很快就為牡丹江電石廠、電瓷廠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電力,其后,工業區內的鋁廠、煉焦廠、石油廠、碳化硅廠、菌肥廠、化工二廠、煉焦廠、紅旗造紙廠也使用上了工業變提供的電力。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碾子溝工業區內工廠林立,生產紅紅火火,用電量逐年攀升新高。文革結束后,面對牡丹江地區異常緊張的用電形勢,水電部開始籌建牡丹江第二發電廠。
1977年牡丹江地區缺電極為嚴重,“電荒”鬧得全國聞名。因缺電,工廠只能停三天開工四天,為能夠完成生產計劃,個別工廠只能在夜間生產。工廠領導為保供電多獲得一些電量機動指標,甚至吃住在電業局。解決電力供需矛盾已迫在眉睫,牡丹江人民政府緊急成立“三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抓計劃用電、節約用電和群眾辦電。
為能幫助牡丹江地區渡過難關,水電部下令列車電站緊急支援牡丹江。于3月19日,將第34列車電站由河北衡水調至柴河林業局發電。此后,又于11月1日,從河北保定、江蘇徐州將第18列車電站和第21列車電站由調至牡丹江市聯網發電。11月12日,水電部第四次發出指令:第47列車電站由廣西玉林調至牡丹江地區海林縣發電。將電荒真正得以緩解的是在1977年12月29日,鏡泊湖發電廠三一〇水電站的三、四號機組的啟動成功和順利并網運行。
1978年6月7日,為了加強電力生產調度管理,牡丹江輕化工業局碾子溝變電所劃歸牡丹江電業局管理,結束了二十年獨立運營的歷程。
坐落于牡丹江市碾子溝工業區的化工局碾子溝變電所,之所以被稱為“牡丹江第二電業局”的原因,就是它與牡丹江電業局的工作性質完全一致,二十年間一直默默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為工廠和居民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當年的牡丹江工業區化工局碾子溝變電所,它的供電范圍主要集中在北安街以東,也就是大慶路兩側,一直到樺林橡膠廠的工廠和居民區,供電范圍不算很大,但其服務的電力用戶絕對都是牡丹江市的工業巨擎,支撐著牡丹江財政的半壁江山。
這個變電所的在職工人數最多時有60多人,最少時只有30多人。人數的突然變化主要是因為單位職能的調整。在人數多的時候,單位不僅承擔著供電任務,還設有變壓器制造及電動機制造車間。而當人數減少到三十多人時,是因變壓器、電動機制造車間生產的產品達不到國家標準,為了保證質量和安全,只能忍痛割舍將其撤銷,這樣單位只專注于供電任務。
我與這個單位的緣分始于1967年。我踏入了這個單位的大門11年后,它方劃歸牡丹江電業局管理。
(原牡丹江電業局大樓)
在這11年里,我經歷了這個單位的多個崗位。我主要從事過變電運行工作,那是單位的核心任務之一,需要時刻關注設備的運行狀態,確保電力的穩定輸送。我還參與了變電及線路檢修工作,這是一項既需要技術又需要耐心的工作,要對各種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防止故障發生。繼電保護與試驗曾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這關系到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通過各種試驗和保護措施,確保設備在異常情況下能夠安全地切斷電源,避免更大的損失。此外,我還參與過電動機修理與制造工作,這讓我對電動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
除了這些技術性的工作,我還擔任過八年的團支部書記,負責組織青年職工的活動,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為單位的發展貢獻力量。后來,我又擔任了三年的倉庫管理員,雖然工作內容相對單一,但卻需要嚴謹細致的態度,確保倉庫物資的準確管理和合理調配。
這個單位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一個功能齊全的小集體。為完成著為工廠和居民供電的艱巨任務,大家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以所為家”不計報酬地奉獻著。
單位的領導也經歷了更替,先后更換過四任一把手。每任一把手都對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在這個單位里有所作為,他們都有培養我的動機。由于我有海外關系,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成為了我入黨的一個障礙,最終沒有被批準入黨,也讓我失去了更多晉升的機會。但這段經歷并沒有讓我氣餒,反而讓我更加珍惜在單位的工作和生活。
其中有一年半的時間,我被派到地革委工作隊工作。這段時間對我來說非常寶貴,它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了解不同的人和事。這段經歷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鍛煉了我的寫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讓我在文字表達和組織協調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這段時間里,我還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單位一把手戴學連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了我親切的關心和幫助。在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他總是及時伸出援手,讓我感受到了單位大家庭的溫暖。他的關懷和支持,我會永遠銘記在心。
(落寞的牡丹江市大慶路)
時過境遷,當年碾子溝工業區的供電支柱,先是成為全是女子值班的”三八變電所“,如今又變為無人值守的二次變電所了,再過二十年,或許真的沒有人會記得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單位。但對我來說,這段經歷是我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它見證了我的成長,承載著我的青春和汗水。
寫下這篇文章,就是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歲月,紀念那個曾經被稱作“牡丹江第二電業局”的地方,紀念那些和我一起為單位付出努力的同事們,以及那些給予我關心和幫助的領導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