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網丹東供電公司丹東220千伏變電站(原安東一次變電所)再添一項新榮譽——成功入選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賡續工業薪火,點亮精神之路”電力工業遺產名錄。此前,該變電站還入選“遼寧省工業遺產”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百年電力”首批文化遺產名錄。
該變電站始建于1940年,投運于1942年,是一座有著八十余年歷史的老站,是當時中國電壓等級最高的變電所,是東北地區最早建設的220千伏變電站之一,見證了中國跨省電力系統發展,也是目前丹東地區占地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美、歷史最悠久、文化底蘊最厚重的城市樞紐變電站。
抗美援朝期間,遼寧省安東市成為大后方戰略基地。安東一次變電所是為抗美援朝戰爭提供電力支撐的唯一220千伏變電站。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安東一次變電所作為樞紐變電站,全力支撐“新六線”“義東線”“東連線”、列車發電廠和“本林線”等戰時電力大動脈,充分發揮電力輸送重要作用,保障了志愿軍指揮部、后勤部、軍用機場等重要設施的電力供應,為抗美援朝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新六線”“義東線”等電力設施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安東一次變電所卻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者。2020年,安東一次變電所與鴨綠江斷橋、志愿軍指揮部舊址等一道被丹東市人民政府認定為“抗美援朝戰爭遺址”。
80多年來,該變電站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新時代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彰顯了一代代丹東電網人矢志不渝推進電力事業的使命與擔當。見證了從百廢待興到強電興國的篳路藍縷,更見證了丹東電網由弱變強的百年發展歷程和丹東經濟振興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安東一次變電所先后參與研發了變壓器帶電油處理、變壓器油帶電再生、等電位帶電作業服等國內首創成果。20世紀90年代,前蘇聯和朝鮮等國外代表團前來訪問學習,為全國電力行業與國際接軌提供了寶貴經驗。依山勢建設的環站雙層排水溝與由高到低的階梯式主電纜溝排水槽道相互連通,構成了全國首個雙層環繞階梯式自排水系統,有效提高變電站的防洪能力,為山地建筑排水設計與電纜防護工程提供寶貴參考與實踐樣本。
如今的丹東220千伏變電站已成為丹東市重要的供電樞紐,該站切實履行“設備主人”職責,以一代代丹東電力人在工作實踐中總結的“三入、六安、九好”工作法為安全生產夯實基礎。同時,依托智能巡檢輔助平臺實現設備狀態全景監測與智能預警,有力保障了丹東地區的供電可靠性,圓滿完成重大節日、重要活動等多項保電任務,為丹東市交出了滿意的“電力答卷”。
工業遺產,是人類文明和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多年來,國網丹東供電公司大力實施“百年電力”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設備修繕、史料整理、文化傳播等方式,以實物、實景、實事為載體,讓紅色資源成為廣大干部員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讓工業遺產從“靜態保存”走向“動態活化”。
如今,漫步丹東220千伏變電站內,整齊排列的變壓器、斷路器等設備如鋼鐵衛士般矗立,6條220千伏輸電線路和19條66千伏輸電線路在空中劃出規整的線條,與紅磚黛瓦的主控樓相映成趣。步道兩側,紅色文化傳承史、電力發展時光軸等訴說著一代又一代丹東電力人堅守崗位保供電的忠誠擔當,讓冰冷的鋼鐵設備有了炙熱的精神溫度。
“這座變電站不僅是一處工業設施,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該變電站運維人員李旭感慨道,“它記錄了新中國電力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尤其是抗美援朝期間的特殊貢獻,值得被永久銘記。”(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旭 通訊員 陳薪成)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