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3日,東北我軍發起了夏季攻勢,一直持續到7月1日結束,為期50天。
在此次作戰中,總計殲敵82000余人,攻克縣城42座,解放區擴大16.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人。
可以說除了四平攻堅戰未能得手外,夏季攻勢的其他目標都已經達到了。
而且國民黨軍第71軍雖然防守四平成功,但在此前的大黑林子之戰中已損失兩個師,余部在防御作戰中也遭到重創,全軍基本上被打空了。
連帶其他方向的損失,國民黨軍也自認為“損耗甚多”。
在杜聿明7月6日上報的電文中提及:此次作戰損耗達70個營之多。
這里所說的營數指的是正規軍戰斗力損失的部分,以一個師有9個戰斗營計,約合七八個師戰斗力的損失。
所以杜聿明在電文中催促要關內的整編第49師王鐵漢部,速開東北。
另外杜聿明還列舉了四平戰役的武器損失——當然,這里不單指四平攻防戰,而是大概對應我軍所說的整個夏季攻勢作戰時期。
不過,杜聿明報出的損失武器數據非常大。
其中槍械類計有:
步槍34446支、沖鋒槍7227支、輕機槍2369挺、重機槍568挺、信號槍227支、手槍494支;另外還有槍榴彈筒1910具。
火炮類計有:
60毫米迫擊炮1248門、82毫米迫擊炮252門、37毫米戰防炮168門、75毫米山炮60門、75毫米野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24門;另外還有火箭筒260具。
這個損失數很顯然是比較“嚇人”的,僅以火炮類的損失計就有2024門/具(注:當時火箭筒通常也計入炮類)。
不過特別有意思的是,杜聿明自己匯報的損失數據,要比東北我軍繳獲的數據要多出不少。
以步槍類計,國軍自報損失34446支,我軍統計繳獲28955支;
以沖鋒槍計,國軍自報損失7227支,我軍統計繳獲2768支;
以輕機槍計,國軍自報損失2369挺,我軍統計繳獲1924挺;
以重機槍計,國軍自報損失568挺,我軍統計繳獲421挺;
縱觀以上幾項槍械對比,如果考慮到有些槍械在戰火中受損,或者遺棄在戰場角落未能被“打掃”到的話,那么步槍、輕機槍、重機槍的數據其實基本是能對得上的。
倒是沖鋒槍方面差額較大,杜聿明顯然有多報損失之嫌,以求進一步充實東北國民黨軍的近戰配置。
在火炮方面的對比數據分別是:
以60迫炮計,國軍自報損失1248門,我軍統計繳獲336門;
以82迫炮計,國軍自報損失252門,我軍統計繳獲140門;
以戰防炮計,國軍自報損失168門,我軍統計繳獲43門;
以山野炮計,國軍自報損失72門,我軍統計繳獲35門;
以榴彈炮計,國軍自報損失24門,我軍統計繳獲13門;
以火箭筒計,國軍自報損失260具,我軍統計繳獲105具。
按照上述數據對比,差額普遍達到了兩三倍之多,火炮類武器不比槍械,一般丟棄于戰地后,很難不被注意到。
所以火炮類方面的情況,普遍跟上述的沖鋒槍一樣,屬于杜聿明在真實損失之外,額外多報,以求補充。
這樣的行為在大家看來可能不太好理解,畢竟只聽說過少報損失,但多報損失是啥意思?
實際上這就是國民黨軍的潛規則之一了。
因為國軍上報的戰損數據,大部分情況下并非是真實損失,有時候會多報,有時候會少報;具體采用何種上報方式,要看試圖達到的目的如何。
比如雜牌軍在上報戰損時,經常就會少報,因為擔心戰損過多的話,直接被取消番號。
而中央軍尤其是嫡系部隊,有時候會多報損失,因為嫡系損失再大也不擔心被取消番號,多報損失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補充,便于實力的恢復甚至擴大。
尤其是國民黨軍內部的原則之一就是,它從不會按照上報的損失數去如數補充,而是會打折扣補充。
打個比方說,上報損失100支槍,可能補充下來就是70支;但如果上報的損失是70支,那么補充下來的就只有50支了。
所以杜聿明作為中央軍嫡系將領,他多報損失的目的就是在打一定折扣后實際拿到的兵器,能夠彌補掉損失,甚至還能有所富余。
不過這次戰損數報的過多,也令老蔣為之不滿,畢竟一次戰役就上報損失超過2000門炮,而真實損失起碼也有大幾百門,此外還有超過兩千挺機槍、三萬支步槍/沖鋒槍的真實損失,老蔣不可能不生氣。
所以此后由陳誠主管東北軍政就隨之而來了,只不過陳誠上位后就趕上了東北的秋季攻勢、冬季攻勢,損失的更多罷了。
因此,大量的美械武器實際上在遼沈戰役前就被繳獲,故而東野部隊中美械化的比例也是不低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