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扮欲是旺盛生命力的具象。
hi,我是貓。
自我這個東西必須高頻地與這個世界對撞,對手水準越高、越強、越可怕,反彈回來,你越能更了解自己。
否則空坐著幻想是自戀,而不是自知者明。這也是我為什么總是認為還是要積極入世,堅實地踩在土地上,去愛去爭取,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不是一味地任由世界反復揉搓。
當你入世走出去之后,不管是物理上的走出家門,還是心理上的對外探索,行為、舉止、語言、服飾、妝容都是自我構建的一部分。
大家在外場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演的成分,身份一部分是社會化給的,一部分是自己裝出來的,而衣著打扮是這一自我構建過程中一個很關鍵的工具。
這是一種迎合和取悅嗎?
我認為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就從自己的本能感官出發,若你出門在外,會因為美駐足欣賞,不論是姣好的面容抑或者是美好的風景,那么你自然就會尊重他人對得體、賞心悅目衣著打扮的一種向往。
尊重會讓人戒掉羞恥感,直面自己對美的欲望和人性深處本能的向往。到了三十五這個關卡,我越發覺得,人在金錢、欲望、坦誠方面羞恥感少一些,做很多事情都會所向披靡。
起碼敢于直面自己了,不是自我欺騙,這是一種內外合一的強大。
衣著裝扮就像我們在人世間游戲選擇的戲服,穿上什么類型、風格的衣服,就代表這個階段自己想要成為的角色。
二十幾歲鋒芒乍現,喜歡多巴胺色彩更多一些,舒適度可以讓步,而且嘗試的欲望也更強烈,不想要固定風格;到了中年就追求質地柔軟,色彩低飽和,舒適得體成為第一性選擇原理。我還是那個我,但也已經隨著自我探索的深入,顯化為每個階段不一樣的我。
雖然對世界失去了銳氣,但也生出了很多包容感,這種感覺跟自我探索互相流動起來,審美表達呈現出來的狀態越和諧,越自然而然。
當然提到審美不局限于打扮,還有對物品組合的審美,陳列展示的審美,以及措辭言語中的文學審美,甚至包含一件事完成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也是審美的一種外顯。
接下來有機會跟大家細聊審美,今天主要還是說打扮這件事。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妝容得體,衣著服務于自己,而非人被衣著打扮吃掉了。有一個現象很典型,當一個人缺乏主體性,哪怕TA美貌驚為天人,都會展露出一種對外物的過度依賴,這個階段再好的料子、再時髦的款式、再精致的妝容,總感覺差點什么,無法為TA的美貌錦上添花,發揮出賞心悅目的觀感。
有一種人被打扮困住吃掉了的感覺。
而若一個人對自我洞察很強,特質了解全面,擁有篤定的心思,那么TA就能準確把握自己的氣質特點,在打扮上有一種始終如一的審美風格,沒有揚長避短,也渾然天成,異常和諧。
這種審美表達是日積月累,隨著自我洞悉越明,越渾然天成的狀態。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并不固定自己的衣著打扮風格、類型、色彩,也有一種形態在變,而神不變的感覺。你會感覺不是衣著妝容在裝點人,而是人在駕馭這個衣著打扮。
不過找回主體性是一個過程,而自我也不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狀態,三十五歲的我喜歡現在這樣,四十歲的我可能又有不同的想法,永遠不要給自己設限,尊重命運跟經歷帶給自己的覺察跟變化。
整個人就會輕松自如很多。
你就可以利用衣著打扮來代表自己當下的覺知,同時也可以借助打扮來影響對自我的感知。
當衣著得體,符合心意,整個人就會充滿能量,精神愉悅度很高。想要身體的舒適服帖感,就不選擇過分拘謹束縛的衣服,偶爾嘗試造型設計感的衣物,也會覺得自己又回到多年前自己的一些狀態。
可攻可守,可甜可鹽,玩得就是你穿上什么樣的衣服,就可以成為哪一面的自己。
當然一個人的衣著打扮過于華麗精致,很容易讓旁觀者對其容貌產生更多的期待。但這不意味著人就一定要粗布衣裳,他人的預期是他人的課題,你只要知道自己不過就是重在這個過程的體驗就行了,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打扮后的自己是什么樣,想呈現哪一面,切換自如,有何不可。
【服美役】這個現象,更多地還是針對過度追求美,讓渡了太多自身權利,淪為變美奴隸的批判,適當地為悅己者容,是一種健康、積極向上富有生命力的表現。
當然這個悅己者,很多人都搞錯了,認為悅己,對象是喜歡自己的人,但實際上第一順序應該是自己。自己什么樣,想要裝扮什么樣,就積極去嘗試,追求的是一種主動性的身心合一。
體驗之后,粗布衣裳,簡單得體就是你所追求的,那也是一種所得,重點在過程,就是不要搞得容貌焦慮了,成為美的俘虜,那就本末倒置了。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