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后北宋的政治形勢
1044年末,宋遼締結(jié)了“檀淵之盟”,北方的威脅解除,西北也傳來好消息黨項李德明談判十分順利。
國內(nèi)局勢十分穩(wěn)定,宋廷將軍費開支用于民生之上,戰(zhàn)爭結(jié)束大量青年解除兵役,重新投入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保證了經(jīng)濟迅速恢復,百姓安居樂業(yè)。
宋真宗
宋真宗在兩位輔臣寇凖、畢士安全心輔助下也勵精圖治,國內(nèi)情況一片欣欣向榮,國力蒸蒸日上。
無奈畢士安的去世,導致宰相之位空缺,王欽若成為了新任宰相,這要政局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王欽若遼國南侵略時,曾經(jīng)主張南逃,并遭到寇凖嚴厲批評,貶官出京,王欽若對寇凖十分不滿,他回朝后重任副相后,不愿和寇凖共事,并尋求報復寇凖。
王若欽(影視)
王欽若久在官場,十分了解宋真宗他利用宋真宗的虛榮心,把原本大功一件“檀淵之盟”說為城下之盟,是個喪權(quán)辱國條約,這要寇凖處于十分不利境況,很快寇凖給貶為地方官,王欽若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標。
寇凖雖成為了地方官,宋真宗心結(jié)并為解除,原本就是他拒絕寇凖建議抗遼,從而簽下城下之盟,宋真宗內(nèi)心是十分糾結(jié),一個盛世之君是不能簽下這樣一個城下之盟,這要他內(nèi)心十分不舒服。
寇凖
寇凖離開了中央到地方,他只能詢問王欽若,“檀淵之盟”簽訂在于宋真宗,否定寇凖建議,作為皇帝又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王若欽深知宋真宗難處,他提出出兵燕云十六州,宋真宗否定,王欽若立馬提出“泰山封禪”得到宋真宗首肯后,王欽若為了減少“泰山封禪”壓力,他說服了首輔王旦獲得其支持后,他大膽開始準備“泰山封禪”事宜。
為確?!疤┥椒舛U”順利,偽造“天書”“天瑞”,保證可以順利封禪,先將年號改為“大中祥符”元年,王旦率領(lǐng)大臣恭請宋真宗封禪,一系列準備完善后,在本年的十月份率領(lǐng)百官完成了“泰山封禪”。
宋真宗泰山封禪
王若欽、丁謂等鼓動下,宋真宗疏于朝政,熱衷于各種各種祭祀活動,大造宮觀,各地為了迎合也不斷爆出不少祥瑞,群臣歌功頌德,太平盛世的景象,大規(guī)模的慶典,導致國庫空虛,逐步將北宋王朝推向了積貧積弱的邊緣。
劉太后專政,積貧積弱情況加劇
劉太后父親劉通早年隨宋太宗北伐期間去世,劉氏就進入了還是襄王府,深受宋真宗喜愛,宋太宗駕崩后宋真宗繼位,進入宮中。
劉皇后
1007年四月,宋真宗第二任妻子郭皇后去世,原本宋真宗想立劉氏為后,眾大臣反對,未立劉氏為后。
1010年四月,宮女李氏生子,劉氏將其給楊妃撫養(yǎng),未告知宋真宗,宋真宗不知有一子。
1018年八月,群臣為了國本著想,不斷奏請宋真宗立太子,才立趙受益為太子,改名趙禎。
宋真宗病情加重,命太子趙禎監(jiān)國,寇凖輔政,劉皇后并不愿寇凖輔政同丁謂配合打擊寇凖,要其遠離中樞,由丁謂任首相。
宋真宗病情加重,要原本不穩(wěn)定的朝政充滿了兇險,副相李迪為寇凖抱不平,并對丁謂、劉太后擅權(quán)的不滿,劉皇后知道了這件事情,罷免了李迪,雖丁謂也給同時罷免,兩天后又在一次啟用為宰相。
宋仁宗
乾元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病逝,最終太子趙禎繼位為帝,正式開啟了劉太后專政之路,劉太后權(quán)欲極強絕對不允許一個和其權(quán)勢差不多的人共同執(zhí)政,劉太后利用丁謂同黨宦官雷允恭擅改真宗陵穴之機,丁謂罷相并將其遠貶海南。
劉太后在少了勁敵后,雖沒有在進行祭祀活動,但消耗財力營造宮殿,寺廟的舉動,此舉導致了朝內(nèi)官員不斷上書,希望可以阻止劉太后勞民費財之舉、還政等要求,這些官員最終都給劉太后以各種理由罷免,劉太后權(quán)欲極強一直到死都未還權(quán)給宋仁宗,并享有皇帝實權(quán),臨死也不忘記享受皇帝禮遇,最終副相薛奎勸誡后才以皇后服殮葬。
丁謂
劉太后專政期間,大勢啟用擅權(quán)的奸臣以及貪官污吏,導致朝政腐敗,國庫空虛,經(jīng)濟疲軟,宋仁宗親征之處,國庫沒什么錢,宋真宗時期形成積貧局面經(jīng)過劉太后隨意消耗國家資金,導致積貧積弱情況加劇。
宋夏戰(zhàn)爭、暴露宋軍積弱
劉太后專權(quán)期間,無視軍備和邊防,導致軍隊缺乏訓練,宋仁宗執(zhí)政初期沒有對西夏的戰(zhàn)爭是很難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
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宋雖晉封李德明為夏王,李德明已去世,由其子李元昊繼承王位,李元昊雖給宋冊封為王,他想建立自己的王朝,他想和宋朝有對等地位,做了相關(guān)準備后,并準備進攻宋朝西北邊疆。
李元昊
寶元元年(1038年)九月,黨項內(nèi)部發(fā)生矛盾,李元昊的叔叔李惟亮投降宋朝,宋卻將其還送西夏,導致李惟亮給殺,李元昊也與本年十月稱帝,建國號西夏。
李元昊稱帝后,就派人到宋京城,希望宋朝可以承認自己稱帝一事,宋仁宗拒絕其要求,李元昊回去后宋立馬改變了西北部署,西夏不斷進攻宋西北邊界,由于宋軍防范加強,西夏未能得逞。
三川口戰(zhàn)役
李元昊為了改變戰(zhàn)局,假意求和最終騙取延州知州兼鄜延、環(huán)慶路安撫使范雍信任,導致其不加防備,李元昊趁機進攻保安軍,最終在延州附近好三川口擊敗宋軍,取得勝利,這戰(zhàn)雖然獲得勝利,無奈西夏損失也慘重。
三川口之敗后,北宋朝廷吸取教訓,積極排兵布陣,希望可以一雪前恥。
慶歷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在一次請和,妄圖欺騙宋軍再次中計,不過這次宋軍統(tǒng)帥部是范雍換成韓琦,韓琦在得知李元昊進攻消息派出任福率兵進攻西夏,李元昊改變策略,引敵深入,任福中計,雙方在好水川大戰(zhàn),宋軍主將任福戰(zhàn)死,乘勝追擊擊敗朱觀所部,如不是王仲寶率援軍前來,朱觀所部在所難免,宋軍在敗,這一戰(zhàn)史稱“好水川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如果不是任福輕敵冒進,遭西夏伏擊,戰(zhàn)局還不好說,宋軍有可能取勝。
好水川戰(zhàn)役
兩次慘敗,宋朝吸取前兩次失敗經(jīng)驗,制定了緊密的布防之策,只待西夏軍隊進犯。
慶歷二年九月,李元昊率軍進攻涇原,王沿命令葛懷敏率軍出擊,葛懷敏和監(jiān)軍趙珣意見不合,最終導致定川寨給西夏軍隊保衛(wèi),并切斷水源,十分危急,葛懷敏率軍出戰(zhàn)失敗后,狼狽退回城內(nèi),第二日,葛懷敏再次指揮大軍出戰(zhàn),由于大軍不聽從指揮導致其最終戰(zhàn)死,這一戰(zhàn)宋軍戰(zhàn)敗,西夏獲勝。
定川寨戰(zhàn)役
這三次戰(zhàn)役失敗,暴露出來了宋朝長期忽視軍備,導致士兵獲得不了正規(guī)訓練,以及武器上的不精良,導致宋軍守城還可以,論野戰(zhàn)是很難戰(zhàn)勝西夏,最終導致這三次戰(zhàn)役的失敗。
慶歷新政的始末,一場必然失敗的改革
宋仁宗明道二年七月(1033年)范仲淹即在《利弊八事》中指出:“國家太平,垂三十年,暴斂未革”,“天之生物有時,而國家用之無度,天下安得不困”“冗兵冗官”“游惰工作,“充塞京都””。
范仲淹所提出的問題已經(jīng)將北宋至澶淵之盟后國家積貧積弱問題已經(jīng)有了很好詮釋,只有改革才能改變現(xiàn)今情況,否則國家經(jīng)濟政治只能越來越困難。
范仲淹
有識之士紛紛上書請求改革,無奈保守派勢力過于強盛,改革建議不斷給駁回,最終宰相呂夷之放權(quán)后,才會改革提供了條件。
范仲淹、富弼相關(guān)改革派上臺后給改革提供了相關(guān)條件,宋仁宗也明白繼續(xù)改革最終命令范仲淹、富弼等人盡快出具改革措施。
范仲淹上奏《答手詔條陳十事》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nóng)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宋仁宗隨即對采納范仲淹的建議,下詔在全國范圍進行推廣,相關(guān)建議是不錯也符合國家利益,由于新政影響到不少人利益,不少人對新政進行攻擊,新政推行難度巨大。
范仲淹、富弼壓力十分大,宋仁宗雖對他們依舊支持,這個時候力度已大不如前,范仲淹等人也感覺到了不對勁,謀求后路。
這個時候邊事再起,范仲淹、富弼等人看準機會紛紛請求外調(diào),歷經(jīng)一年的新政也給逐步廢止,最終改革宣告失敗。
慶歷新政失敗原因
第一、宋仁宗深知國家積貧積弱渴望快速改革,范仲淹的《答手詔條陳十事》就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次改革并沒得到相關(guān)討論,而是直接實施,缺乏考慮。
第二、新政影響士大夫既得利益,宋仁宗雖想對財政、軍制、官制進行官制,無奈得罪了士大夫利益,導致這些人群起反對,功績范仲淹、富弼等人,宋仁宗對改革派并不是十分信任,朋黨之爭必然影響到戰(zhàn)機的皇權(quán),宋仁宗也要認真考慮。
第三、新政雖然好,影響十分大,改革思想動員不足,措施也不到位,裁撤官員又沒有很好安置,最終導致改革雖好,但是并沒有多人落實到位。
引用:《宋史》《二十四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