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部位于杭州的黃金綜合服務商——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永坤黃金)出現兌付異常,無法兌付也無法退款。
更令人心驚的是,部分受害者家族累計投資金額超過1200萬元。“我把全家資產都配到黃金,以為是保值的,沒想到成了噩夢?!庇型顿Y人痛哭控訴。
投資人對永坤的信任來自三點:
實體門店遍布多地,看起來有“實物支撐”;
“黃金托管模式”承諾高收益,同時“隱性保本”;
有正規營業執照、甚至部分門店在商場核心地段,提高了可信度。
但就是這樣濃眉大眼的黃金,卻發生了實實在在的暴雷。
據《紅星資本局》報道,李女士(化名)表示,她在永坤黃金線上商城投入接近40萬元。
據悉,在該平臺買金后,不能立即提取黃金現貨,需要等28天到365天,之后可以選擇提貨、直接賣出或退款。從商城平臺展示的業務流程圖來看,不論何種操作,也不管金價上漲還是下跌,投資者幾乎都“穩賺不賠”。
商城平臺截圖
李女士表示,5月20日,有朋友提醒她永坤黃金線上平臺可能出現問題,她立即著手處理,但無論是退款還是提貨申請,都處于“待審核”狀態。
永坤商城提貨、退款進程停滯
5月26日,永坤商城商品清空,客服電話關機。
所有商品均下架,圖:紅星資本局
據報道,永坤集團以“國資背景”“銀行托管”“實體金條兜底”為噱頭,宣稱用戶投入資金即可“存金生息”,年化收益12%-18%(遠超銀行定期6倍)。
比如,投入3萬元可獲50克黃金,剩余收益以積分形式分840天釋放,總收益高達7萬元。為增強可信度,永坤在全國開設實體門店,展示金光閃閃的“金條”(實為鍍金黃銅),甚至偽造銀行存單和黃金倉單報告。
據了解,永坤黃金的黃金買賣業務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但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大部分時間黃金并不在投資者手中,這種經營方式被稱為黃金托管模式。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種模式下金店可以“一金多賣”,容易爆發擠兌或者資金挪用風險。
和P2P一樣 ,永坤的商業模式本質是“借新還舊”。新投資者的錢并未購買黃金,而是用于支付老客戶的利息、高管揮霍(如購買豪車、奢侈品)和資金轉移至境外賬戶。
永坤控股的自家員工也買了黃金。一位永坤控股前員工帶著哭腔表示,現在不僅工作沒了,家里所有錢也都投進去了,還欠著款。
天眼查顯示,永坤黃金的經營實體為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實控人為汪國海。
除永坤黃金外,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還投資多家黃金相關公司。
5月23日,永坤黃金和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已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原因為“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
5月27日,杭州上城區經偵隊確認此事已立案,具體情況還在調查中。
在保黃金資產或至少41億元
陸女士表示,保單出具時加盟店給出的說法是“什么都?!?,后面才發現這份保單只對黃金因遭受火災、爆炸、雷擊等客觀事件造成的損失承保。陸女士表示,她敢在未見到黃金的情況下付款,正是因為這份保單,即實物黃金是得到保險公司背書的。
但有財產險業內人士表示,在為財產出保時,保險公司不必實地核查財產。此外,即便保單中顯示有特定數量的黃金,但這并不保證這些黃金事實存在,保單中載明的黃金數量只是對保險公司承保的數量做出約定。
另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京師律師事務所證券和投資基金法律事務部主任劉盼盼表示,非金機構不得開展黃金投資業務,且不得作出保本承諾,實物黃金類也不得出現保本字樣。高收益理財承諾(如年化超8%)多為騙局,需警惕“實體背書+拉人頭返利”模式,涉嫌傳銷、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行為。
永坤暴雷并非個例。從P2P到“互聯網+黃金”,騙子總用新概念包裝舊騙術。記?。耗愣⒅ⅲ瑒e人盯著你的本金。投資沒有“躺賺神話”,唯有清醒與謹慎,才能守住血汗錢。
一個是互聯網+黃金,還有早幾年的假黃金信托案,歷史雖然不會重演,但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