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琳清,當代實力派山水畫家,師承郭公達、康永明等名家,其作品以“動情筆墨”書寫胸中意象,既扎根傳統又融入時代精神,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山水畫不僅展現了扎實的傳統技法,更通過“以小見大”的構圖與“情在筆先”的哲思,傳遞出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體悟。
一、筆墨技法:傳統與創新的交融
呂琳清的山水畫以水墨為基,注重黑白灰的層次經營。她善用**積墨法**,通過反復疊加濃墨色塊,塑造出山石的厚重感,墨色“厚實凝重而不板不燥”;淡灰墨色則薄施輕染,呈現出“灰里透亮”的透明感,輔以留白的巧妙處理,使畫面在虛實對比中形成強烈的視覺節奏。其用筆以**中鋒骨線**為主,線條“鏗鏘有力,或急或緩,或徐或澀”,結合**皴擦技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的靈活運用,既強化了山石肌理的質感,又賦予畫面蒼拙古樸的意趣。在設色上,她多以淡赭、花青等傳統色調統攝全局,偶以明麗朱砂點綴,形成“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和諧美感,體現了“隨類賦彩”與“意象設色”的融合。
二、構圖意境:以小見大的自然觀照
與傳統山水畫多描繪全景式大山大水不同,呂琳清更鐘情于“中近景的局部表現”。她常以**流云飛瀑、深谷幽澗、古木疊翠**等意象為切入點,通過截取自然片段,延伸出“大氣大勢”的宏闊境界。例如《泉聲春色滿山谷》中,她以山間一隅的溪流與草木為主體,利用云霧的留白與山勢的斜向延伸,將觀者視線引向畫外,暗合“咫尺千里”的古典美學。這種“以小見大”的構圖理念,既源于她對宋代馬遠、夏圭“邊角之景”的研習,亦與其“外師造化”的寫生實踐密不可分。多年來,她遍訪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將自然物象提煉為胸中丘壑,使畫面既具寫實細節,又充盈詩意想象。
三、創作哲思:情在筆先的生命共鳴
呂琳清強調“筆墨生情,情在筆先”,其創作始終以情感驅動技法。她筆下的山水并非簡單的自然摹寫,而是“藝術還原自然之美”的精神投射。例如《祥和天地》中,層疊的峰巒與繚繞的云氣交織,墨色濃淡相宜,既顯山岳雄渾,又透出靜謐悠遠的禪意,暗含“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這種意境源于她對鬧市中“靜心草堂”的堅守——身處都市喧囂,卻能以“甘于寂寞”之心研習傳統、體悟自然,將浮躁濾去,沉淀為筆端的從容與純粹。其作品中的一樹一石、一云一水,皆承載著對自然生命的敬畏與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四、藝術成就與時代價值
呂琳清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如《老屋是寶》《祥和天地》等,并獲“新時代新征程美術作品展”三等獎,彰顯了業界對其藝術探索的認可。她的創作既延續了黃賓虹“五筆七墨”的筆墨體系,又吸收了呂云所現代構成理念,形成“古意新境”的獨特面貌。在當代山水畫趨于形式化、符號化的語境下,她堅持以傳統為根、以自然為師的路徑,為水墨語言的當代轉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呂琳清的山水畫,是筆墨與心性的對話,亦是傳統與時代的交響。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視角,將自然之景升華為心中之境,在黑白灰的韻律中構建出深邃的精神世界。正如其師康永明所言,她憑借“鍥而不舍”的執著,使藝術“與時俱進,日趨成熟”,其作品不僅是對山水畫的傳承,更是一曲獻給自然與生命的深沉禮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