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中,有這樣一種職業,在為患者解決病痛、恢復功能的過程中,其自身,也經常會出現與患者相似的病癥——如頸椎病、腰背部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等等等…治好了患者,但自身卻難逃一身病痛。
而他們,就是咱們的康復治療師。
近日,一項針對約旦139名物理治療師的前沿研究《約旦物理治療師的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現狀》發布,其揭示的數據觸目驚心——長期奮戰在康復一線的物理治療師,正面臨嚴峻的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威脅。
這項針對139名從業者的橫斷面調查顯示,治療師職業病發病率之高、影響之深,已構成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
核心部位幾乎“全軍覆沒”
研究結果展示了該職業患病率令人震驚:
頸椎勞損率100%:所有受訪者存在頸椎超負荷癥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頸部僵硬、疼痛或活動受限等問題,堪稱“職業標配”傷痛。
腰椎問題率97.9%:九成以上治療師飽受下背痛困擾。
肩關節損傷率96.5%:肩部成為第三大重災區,肩袖損傷、肩峰撞擊綜合征成為行業"標配"。
手腕問題率24.1%:近四分之一治療師存在腕部損傷,這與精細操作治療儀器及高頻次關節松動術密切相關。
三類人群成為疾病"重災區"
研究精準勾勒出最易受職業病侵襲的群體特征:
女性治療師:女性從業者因生理結構差異,肌肉量較少、關節穩定性較弱的特點,使其在需要持續發力與維持姿勢的治療中更易受傷.
高BMI者:BMI指數每升高1個單位,肌骨損傷風險即攀升21%,超重帶來的關節負荷加劇了職業損耗。
高滿意度群體:工作滿意度高的治療師更易因高強度接診而忽視自身負荷極限,反成傷病高發人群。
工作模式與設備缺陷
物理治療師的傷痛并非偶然,三大職業因素形成“合力”:
姿勢問題:長時間固定治療體位迫使治療師每日保持彎腰、側身等異常姿勢數小時,頸椎腰椎持續承壓。
工作量過載:日均接診量超負荷導致單次治療時間被壓縮,被迫采用更快節奏、更大強度的操作手法。
設備老舊:傳統治療床的人體工學缺陷尤為突出,手動調節高度需反復彎腰,缺乏腰部支撐的設計加劇了腰椎勞損。
從個體防護到系統革新
針對這一職業頑疾,專家提出分層干預方案:
個體層面:倡導每日執行反向拉伸訓練,如頸椎米字操、肩關節鐘擺運動,并引入懸吊訓練等低負荷康復技術;
設備升級:推廣電動升降治療床,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體位精準調節;
制度保障:建議每2小時強制休整10分鐘,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核心肌群激活或冥想放松。
研究團隊特別強調,醫療機構需建立"治療師健康保護機制":通過輪班制分散工作強度,配置輔助搬運機器人減少人工負重,定期開展肌骨健康篩查。
唯有將治療師的健康管理納入醫療質量考核體系,才能打破"以損傷換康復"的行業困局,實現患者福祉與從業者健康的雙重保障。
健康他人更需要保護自己
治療師是醫療體系的中堅力量,其健康不容忽視。醫療機構需承擔主體責任,將“治療師健康保護機制”納入核心管理體系,從設備投入、流程優化到人文關懷,構筑系統性防護網。
唯有保障守護者的健康,才能為患者提供更持久、更優質的康復服務。
職業健康防護,刻不容緩!
· 歡迎點贊、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文章來源:康知了
編輯丨云自閑
本文系“康知了”綜合整理創作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