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跟朋友聊到一個話題,叫決斷力。為什么聊這個?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人會很容易陷入徘徊和猶疑,明確和果斷反而是稀缺的,因此養成決斷力變得非常重要。
聊的時候我便想到101,他的軍事生涯中一直在決斷,似乎也一直在追求通過強大的決斷力,提供高濃度的確定性。
我認為這是他建立威信的重要基礎:有事找林總,他能給你一個答案。
最近在洪學智將軍的回憶錄里讀到一些材料,很珍貴,也能說明問題。
那是1945年10月份,他跟著黃克誠的3師從蘇北進軍東北。部隊長途行軍,走到北寧線上時已非常疲憊。黃克誠讓洪學智帶一個先遣隊去找101匯報,主要是講講部隊的困難:
請他指示解決。
當然,指示是表示禮敬,解決問題才是目的。
101這時是個什么情況呢?他手底下沒什么隊伍,幾乎是個光桿司令。洪學智在江家屯一間狹小的房舍里見到101時,他正盤腿坐在炕上。洪學智剛一匯報完,101便開始輸出:
你們要迅速向錦州、錦西一帶前進......你們的后方應在錦西以東、以北地區,要迅速組織后方,建立根據地。
101明顯知道洪學智來要什么,事前是盤算過的。洪學智聽后說,我們沒有行軍地圖,向導也找不到。101聽后點點頭,指了指房間里的一幅“北寧線作戰部署圖”,說:
交給黃師長,3師就按這個部署行動。
在兩人短時間的會面里,部隊怎么走,后方哪里建,連地圖都一起給到了。洪學智將這次會面原原本本寫在回憶錄里。
輸出穩定性,扎實解決下面的具體問題,是一個指揮員的天職,也是他們能提供的最大情緒價值。應該說作為下級,在101這里是能嘗到些甜頭的。
但甜頭絕不是全部,有時候也要嘗到點“苦頭”。
還是說回洪學智。47年四平攻堅戰之后,他率領東野6縱往遼源方向轉移,途中接到101的電報,讓他統一指揮6縱和1縱,殲滅國民黨新一軍的兩個師。
按說有機會指揮兩大主力縱隊,是個好事呀,可洪學智看了地形之后,發現于我非常不利,而且部隊這時很疲勞,如果主動對敵發起攻擊,恐怕不易達到目的。
他把這個情況如實報告給101。101是個什么反應呢?他反饋倒是迅速:任務還是照舊,但是不讓洪學智指揮了,改由1縱來指揮兩個縱隊。不讓他指揮,顯然就是對他有不滿了。
這是鮮明的101風格,不批評、不拉扯,帶刺決斷,也是殺伐果斷。洪學智將軍能怎么辦,也只好發電報表示“堅決服從命令”。
敢于決斷的人,通常都是帶有個性的,敢于頂牛,也敢于承擔決斷之后的后果。這個好像是天生的,不光要臉皮不薄,而且要心臟夠大。
1946年初的時候,發生過這樣一樣事。當時經過馬歇爾的調停,國共達成了東北停戰協議,中央從大局出發,也想實現和平,主席曾有“和平民主新階段”的提法。在這個氛圍里,少奇同志給101連下三道命令,明確說:
你們對頑軍進攻務必于1月13日24時以前停止,否則違法。
對這個決定,101心頭是很窩火的。他有自己的決斷,一句話,根本不相信所謂的和平。于是他連做兩個動作,一是給中央發報,針對停戰協議連提八條疑問。說是疑問,簡直有點質問的意思。另一邊,他按自己的既定方針,給下屬各兵團直接下令,其中有封電報是這樣說的:
切勿向下級指戰員散布和平空氣,以免解除精神武裝,渙散軍心民心。
101是這樣的,當他形成一個決斷之前,在內心和小范圍里,會不斷比對和反復,哪怕落地前一分鐘都會有變化。譬如遼沈戰役時錦州外圍戰都開始了,因為葫蘆島敵人增兵,他又想回頭打長春。
然而,一旦他決心下定,會不顧一切達到其目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塔山阻擊戰。從電影《大決戰》中我們知道,攻錦州能不能得手,關鍵是4縱能不能在塔山擋住國民黨的東進兵團。
戰前,101把他的壓迫感壓到了一線上,他給部隊發了一封措辭嚴厲的電報,一貫重視戰損比的101罕見地提出,這場仗完全是一個正規戰,絕對反對游擊習氣:
不應以本身傷亡與繳獲計算勝利,而應以完成整個戰役任務來看勝利。
為達到這個目的,他找了一個“督軍”,把身邊的作戰處長蘇靜派到塔山指揮所。蘇靜對塔山指揮員胡奇才說,塔山守不住要你腦殼。胡奇才回應道:
你蘇靜也跑不了。
101的決斷,有穩、狠,還有快的特征。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會發現決斷有明顯的快慢之分。有的人很快,有的人很慢。有的人快中會對,有的人慢中也會出錯。關鍵區別在哪里?在于有沒有一套成熟的判斷體系。
決斷的前提是判斷,判斷體系的建立能幫助我們排除干擾項,分辨出信息的輕重,從而快速做出響應。
101的判斷體系里有一條,上面提到了的,他看重戰損比,以傷亡小、繳獲大為大勝仗。當他決策的時候,這就是一條標準。
在這點上,蘇靜將軍試驗過一次。
打錦州,東野是用了整整5個縱隊,這么大的幾坨部隊,又是攻城,101很擔心部隊的傷亡,畢竟東野攢下這些隊伍不容易。戰斗打響前,在牤牛屯指揮部,蘇靜給101匯報了部隊打義縣時的一條經驗:通過大挖戰壕、交通溝,采取近迫作業,快速接近敵軍陣地,可以大大減少傷亡。
101一聽眼睛都亮了,馬上叫來參謀口授電報,立即發往攻錦各部隊。
讀林總的電報是很酣暢淋漓的,連挖壕溝這樣的事情,字里行間也能讀出一種氣勢來:
只要我肯挖交通溝,則不管敵火如何激烈,工事如何堅固,都將使其大大喪失作用。
最后打錦州只花了31個小時,遠比想象中的順利。錦州守將范漢杰被俘之后說,一見到這么多交通溝, 就感到守城無望。
判斷體系的形成依賴于長期主義,你長期沉浸在一個領域中,不停地琢磨與試錯,自然能擁有靈敏的嗅覺。
對機遇的瞬間捕捉,也要靠長期形成的嗅覺。
我們看很多戰例會形成一個印象,要打一場勝仗,真的不需要面面俱到,去算到100%的勝率,往往只需要抓住幾個關鍵機會,就能夠拿得下來。拿破侖說過:
在戰場上只有一個時機是最正確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即是天才。
在101的勝仗里,許多都是抓住關鍵時機、快速決斷而打成的。其中有一個戰役不如遼沈平津有名,叫衡寶戰役,是四野南下時候打的。
四野南下,主要目標是要殲滅白崇禧集團。白崇禧大家知道,人稱“小諸葛”,打仗鬼精鬼精的。
四野一路向南追,白崇禧將部隊撤到湖南境內的衡陽、寶慶(今邵陽一帶)。這時,白部或掉頭跟我軍決戰,或可繼續往南撤退,退到桂系老巢廣西的十萬大山里去。
到49年10月4日這天,局勢起變化了,白崇禧集結了13個師的兵力,擺在不到100公里的衡寶公路上,準備趁我軍立足未穩,回頭與我決戰。
此時,101感到一線兵力不夠了,因為面對決戰他向來是主張集中優勢兵力的。于是他做了兩個決定。一、正面追擊的45軍先停下來,停在衡寶公路以北,就地待命;二、調集側翼的部隊趕來增援,待部隊集中時再與敵決戰。
電影《大進軍》截圖。
命令是4日晚上23時發出的。但是,一個意外發生了。
原本執行正面追擊任務的45軍135師,因為急行軍而沒有按時架設電臺,也就沒有收到總部的新命令。他們一路舍命穿插,直接越過了衡寶公路,插入敵后80多公里。
從地圖上看,135師此時完全成為一支孤軍,四周全是敵人。當他們的師領導打開電臺看到命令時,估計整個人都是懵掉的。
但這樣一個意外,卻忽然造成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戰機。就好像一個誘餌放進水中,一定會吸引魚群;如果這個誘餌再動上幾下,一定又會迷惑和打亂敵人。
101迅速捕捉到這個戰機,要抓住這只誘餌。他越過軍團、軍一級,直接給135師發報:
你們暫時歸我們直接指揮,望電臺特別注意聯絡我們。
同時,他還命令135師繼續向前穿插,“襲殲小敵,截擊退敵”。
衡寶戰役經過圖(局部)
白崇禧雖然聰明,但他并沒有開上帝視角,這支部隊屬于是小部隊,還是穿插進來包抄他的主力,他并不清楚。
所以,他先是命部隊追擊135師,先碰一下看看,但135師很猛,打了一天還是像一顆鋼釘一樣牢牢不動。這時白崇禧就難以與我軍決戰了,改為總退卻,其主力的調動一下也就明朗化了。
101直接指揮135師,令他們在南面阻擊敵人,有效遲滯了白部的撤退速度。在搶出來的這個時間里,我軍主力從各個方向撲上來,做分割和包抄,最終成功吃掉了白崇禧最精銳的鋼七軍的幾個師,“小諸葛”從此一蹶不振。
后來四野將帥在回顧衡寶戰役時,著重說明了101“越級指揮”的作用。
總部直接指揮師,一是給孤軍深入的部隊增加了信心;二是通過直接聯絡,一份電報十幾分鐘就可以辦好,但如果通過層層級別,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有人算過,整個戰役期間差不多搶出了5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沒有這5個小時,135師恐怕很難到達阻擊位置,白崇禧的主力很可能就逃出去了。
現在網友看大決戰,喜歡嘲笑蔣校長“微操”。但是“微操”并不是罪過,失敗的“微操”才是罪過。
成功和失敗,從來都不是以方法來論,都是以結果來論的。
要說101的決斷力,最大特點就是力道全部專注在結果上,像一把刀扎在果子上,說到底是對機會的看重和對勝仗的渴望。
他曾經對部下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感覺很能代表其心聲:
我有常勝將軍的美名,這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別的才能。
事實上,我只有一種才能:我決不把打贏一場戰役的機會搞砸,這個機會絕對不能放過。機會一旦失去,就永遠不會回來。
參考資料:
洪學智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
決戰:中南解放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決戰:東北解放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蕭勁光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
我的父親蘇靜將軍,湖南文史雜志
關注這個傳達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