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粟裕調集華野7萬大軍,將胡璉率領的整編第11師,包圍在了南麻。粟裕本以為勝券在握之時,毛主席卻突然發來急電,要他趕緊率軍撤退。
事后粟裕大贊主席高明,正是他洞察秋毫的戰略眼光,挽救了華野7萬大軍,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那么毛主席為何要粟裕撤軍,粟裕又為何說是毛主席挽救了華野7萬大軍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南麻戰役。
南麻戰役的序幕,在孟良崮戰役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之時,便已悄然奏響。1947年5月,粟裕將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全殲張靈甫整編74師后,蔣介石怒不可遏,隨即委以范漢杰重任,以期重振旗鼓。
范漢杰,這位黃埔軍校的杰出將領,果不其然,他憑借獨創的“滾筒戰術”,將九個整編師緊密編織成堅不可摧的進攻集群,猶如一股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壓向沂蒙山區。即便是以擅長指揮奇兵妙算著稱的粟裕將軍,面對如此嚴峻的戰場局勢,也不禁陷入了沉思。
面對范漢杰前所未有的戰術體系,粟裕將軍不得不調整戰略,他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分兵魯南、魯中的策略,旨在調動敵軍。中央軍委審慎考慮后,采納了粟裕的建議,決定支持華東野戰軍外線出擊,并作出三路分兵的決定,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七月分兵”。
當時,三路兵馬在戰場上陷入了激烈的纏斗,每一次戰斗都是難啃的骨頭。時至7月中旬,國民黨軍自魯中陸續抽調兵力西援后,魯中地區仍遺留有整編第11師、64師、25師及第9師等勁敵。
7月15日,經過與陳老總的周密籌劃,粟裕決定對沂源縣南麻地區的整編第11師發起圍殲作戰,以此策應外線部隊的作戰行動。他們精心策劃了作戰方案,意圖以壓倒性的兵力迅速消滅敵軍。
7月17日,華東野戰軍內線的四個縱隊按照既定部署迅速行動,粟裕親自指揮第2、第6、第9縱隊,共計七萬余眾,對南麻的敵軍整編第11師發起了總攻。
在此次圍殲計劃中,粟裕意圖利用三倍于敵的兵力速戰速決,一舉殲滅敵軍。戰斗初期進展頗為順利,僅一日便攻占了外圍據點,直逼胡璉師部。
然而,胡璉的防御體系遠超預料:子母堡群以母堡為核心,子堡環繞,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網,我軍每攻克一座碉堡均需付出慘重代價。加之天公不作美,連續十余日的暴雨導致彈藥受潮失效,重炮難以運輸,部隊在泥濘中艱難前行。
胡璉依托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并利用照明設備全天候監控戰場,使得華東野戰軍擅長的夜戰失去了效用。粟裕指揮三個縱隊晝夜猛攻,雖殲敵三千余人,但暴雨中的泥濘戰場嚴重削弱了我軍的兵力優勢,并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就在戰事膠著之時,毛主席在延安窯洞里正在仔細觀察軍事地圖,他根據有限的情報,從細枝末節中進行了一場戰略推演。
毛主席敏銳地察覺到范漢杰兵力部署的反常:胡璉孤軍深入卻無友軍支援,邱清泉兵團的消失更添神秘色彩。他沉思片刻后,猛然拍案而起:“這是范漢杰的陷阱!”隨即發出急電告知粟裕:“快撤!這是陷阱!”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預判準確無誤。當粟裕試圖通過分兵魯南、魯中調動敵軍時,未曾料到范漢杰會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看,他將胡璉整編11師孤懸于南麻,其實他是想誘使華野主力深入,意圖在南麻圍殲粟裕,以報孟良崮戰役之仇。
而胡璉這位被毛主席譽為“狡如狐,猛如虎”的將領,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早已在南麻構筑了兩千余座子母堡,只待粟裕“入甕”。
粟裕接到毛主席的電報后,雖心有不甘,但仍果斷執行命令。他留下部分部隊佯攻以迷惑胡璉,主力部隊則趁夜色向西北突圍,與劉鄧大軍形成策應。撤退途中,偵察兵發現邱清泉兵團先頭部隊距南麻僅剩半日行程。若非粟裕及時撤退,華野7萬將士恐將陷入四面合圍的絕境。
此役雖未能圍殲胡璉,但卻保存了華東野戰軍的主力,為兩個月后的沙土集戰役殲滅整編57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后粟裕對毛主席的高瞻遠矚贊不絕口:“毛主席洞察秋毫的戰略眼光,讓我們在鬼門關前勒住了戰馬。”南麻戰役雖為粟裕軍事生涯中少有的失利,但卻彰顯了毛主席高超的戰略預判能力。
眾所周知,戰役的復雜性往往與天氣突變、敵軍工事創新、援軍協同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南麻戰役恰好契合了這些因素,而毛主席的準確預判,更使這場戰役成為了解放戰爭中“戰術服從戰略”的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