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沃爾沃和2012年的雷諾!時速80對撞,一個碎成罐頭,一個穩如鐵桶。
你猜誰贏了?
答案顛覆你的認知!
在時速80公里的沖擊下,曾經無可匹敵的鋼鐵堡壘,一碰即碎;而乍看上去塑料感十足的雷諾,則將乘客牢牢“關”在安全艙內,幾乎毫發無傷。
不是說沃爾沃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車嗎,為何它淪為輸家?答案就藏在時間里。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今天,讓我們戴上“時光頭盔”,一起回溯讓汽車變安全的重要發明。
最早的汽車安全測試,看起來就像過家家。上世紀五十年代,研究者把輪胎、車身乃至整輛汽車當做“測試炮彈”,用逼真的撞擊演示來找出致命弱點。那時候,方向盤還是根筆直的鋼管,撞擊時會翻上來“彈”向司機面部;座椅下的機械卡扣也硬得可怕,一旦發生碰撞,安全帶根本拽不住人,反倒讓你在車廂里亂撞。而最令人心驚的發現是——有些設計看似牢固,卻在撞擊瞬間成為最危險的“殺手锏”。
于是,第一個重要發明誕生了——可塌縮的轉向柱。它被設計為一根中空的網狀鋼管,平時剛度十足,撞擊時卻像蜂窩紙板一樣折疊成堆,將原本要沖向你胸口的能量吸掉一大截。這種設計問世之后,不僅方向盤不再“向上彈”,也能在撞擊中帶著轉向柱一起往下“俯身”,給人留出更多生存空間。時至今日,幾乎所有汽車都還在用它,只不過把網格換成了更可靠的多節折疊機構,讓其更可控、更耐久。
緊接著出現的,是“鎖死防線”——座椅安全帶預緊器。它藏在安全帶卷筒里,平常悄無聲息,危險來臨時卻會“咔嚓”一聲驟緊,讓你瞬間貼回座椅靠背,不給身體任何“前沖”余地。早期用的是帶著小型炸藥的化學推桿,后面又有了電動螺旋裝置,不管哪種,都能在碰撞后十幾毫秒內完成動作,為氣囊的展開贏得寶貴先機。
那氣囊,就是第三道“柔性防護墻”了......盡管它在發明之初并沒有那么溫柔。最初的氣囊充氣裝置也像個小火藥倉,一觸點火就瞬時噴出大量氣體,幾毫秒內把折疊的布袋撐起,抵住你的胸口和面部——但出手過猛也容易造成二次傷害。于是后來,設計師給氣囊加了濾網和多孔降溫層,讓火藥燃燒產物和高溫氣流都被“過濾”一遍,出來的氣體剛好溫暖舒適,既能緩沖撞擊,又不會讓你覺得像被熱風烤著。
可光靠硬碰硬還不夠——如果氣囊太硬,你撞上去就像彈到墻上。為此,工程師把安全帶變成會“放水”的保命措施,在其中段加了“載荷限制器”,它內部有根螺旋金屬桿,當你的身體被安全帶拉得太緊時,這根桿子會慢慢扭轉、釋放少量帶體,讓你緩緩靠近氣囊,而不是被硬生生勒住胸口。氣囊上也留有小孔,乘員撞過去后氣體會從這兒慢慢泄出來,把沖擊變得更平緩。
說完內部,我們再聊聊車身骨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保險界做了一場名為“偏置碰撞”的現實模擬,把車輛的一側撞向障礙,結果讓那些看似堅固的車頭瞬間“折扁”。從此,超高強度鋼應運而生——它強度是普通鋼板的五倍,卻能做到更輕,這樣就可以把這些高強度材料精確地布置在A柱、B柱、側圍和縱梁等關鍵部位,形成堅固的“安全艙”。一旦撞擊,這些部位能保護乘客艙幾乎不變形,把沖擊能量都擠到車頭和車尾的“可折疊區”去吸收。
這就是沃爾沃這張著名海報的來歷了。
可折疊區就像汽車的“安全氣袋”——它們被設計成手風琴狀或橫梁狀,在撞擊時會有節奏地“塌縮”,把幾乎一半的動能“打散”。前后各一個,配合安全艙里的硬核保護,打造出了既能吸能、又能保艙的“剛柔并濟”結構。
到了二十一世紀,汽車安全進入智能化時代。碰撞傳感器不再只有加速度計,還可能結合攝像頭、雷達數據,提前判定可能的碰撞類型,甚至在最后幾毫秒里觸發“即刻剎車”或微幅轉向,最大程度減少碰撞能量。安全帶預緊和氣囊彈開時間變得更短,氣囊布袋上也增添了側向、頭部的氣囊,讓保護范圍和角度更全面。
最后讓我們回到視頻開頭的那個場景:為什么沃爾沃輸了?因為2012年的雷諾集成了最新的折疊式方向柱、高效預緊器、柔性氣囊、精準載荷限制器和超高強度骨架,無論是從結構、材料,還是從智能感知與執行速度,都比上世紀的“鋼鐵坦克”更勝一籌。所以它輸給的,是未來。
汽車的安全還在進化,這場鋼鐵與速度的對抗史,也將永不停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