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位在哈佛畢業典禮致辭的中國學生”,蔣雨融本以為能夠收獲鮮花和掌聲,沒想到卻意外掀起一場關于教育公平、文化表演與精英虛偽的全民爭論。
平心而論,蔣小姐的演講稿還是可以的,比很多公文強得多,雖說有一些虛偽浮夸的內容,但見識過諸多流量狂歡的網友,不應該對此有強烈反應。
那么,網友究竟在憤怒什么?
某些未經證實的“爆料”和揣測,不足以構成論據,比如把蔣小姐與前期熱點中的董小姐、黃小姐來比較。但其表達的焦慮核心卻是一致的——當普通人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為何總有人能乘著直升機輕松登頂?.
蔣小姐的第一個問題,在于“人設錯位”。
選擇“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演講主題,有些“托大”——不是不能談,而是身份與議題的割裂感太強。
從現場來看,蔣小姐身穿漢服演講,有一定的“文化自信”表達意愿,只是她目前展露的身份,只能代表“那一部分人”,所以引起更廣泛的“另一部分人”反感。
就如董宇輝在成名初期,他可以代表寒門學子與打工一族,所以他說“橫渠四句”是激勵人心的,但后來身份不同了,一邊帶貨,一邊表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難免引發吐槽。
蔣小姐的第二個問題,在于“共情失敗”。
她先抹黑父親,聲稱父親從來不管她,但公眾對其升學與實習資源明顯存在質疑。再控訴母校,自稱隨機搖號到一家“很不好”的學校,初中還被“扒光衣服”霸凌……這樣的“傷痛文學”在信息透明的時代,極易引起反噬。
因為把資源堆砌的成功,包裝成個人奮斗的傳奇,更加令人反感。
此外,蔣小姐的致辭本身沒什么,就算是出于小女生的虛榮也可以理解,但個別媒體把這事當成好大的“榮譽”來報道,實屬過度渲染,人為降低了“自信”的檔次。
我覺得這才是引發爭議的導火索。
事實上,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有多少人穿漢服站上“哈佛”講臺,而在于我們能否用平常心看待“哈佛”學歷——既不仰視到卑躬屈膝,也不仇視到全盤否定。當“名校光環”不再是特權的通行證,當“寒門逆襲”不再需要自我悲情化,這才是自信的開始。
最后,對蔣小姐“揪住不放”也未必公平,這場風波的真正價值,或許在于讓我們看清:
自信不在“哈佛”的講臺上,而在平常心里——既不因別人的光環而自卑,也不用自己的標尺去丈量所有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