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譽為“互聯網女皇”的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發布一份長達340頁的《AI趨勢報告》(Tren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再度吸引全球科技領域目光。
米克爾之所以聞名天下,是因為其1995年開始發布的《互聯網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被視為互聯網行業的“圣經”。米克爾目前是風投公司Bond的創始人兼普通合伙人,在創立Bond之前,她曾于2010年至2019年負責凱鵬華盈的增長業務,投資了Facebook、Spotify、Ring和Block(當時是 Square)等公司。
《AI趨勢報告》延續了米克爾一貫的宏大視野,從印刷術發明到Roomba掃地機器人應用無所不包,試圖為AI時代描繪全景圖。這報告中,米克爾用“史無前例”形容AI時代的發展速度,并將本輪技術浪潮稱作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最大革命”。在她看來,AI不僅是科技進化的下一個篇章,更將成為全球經濟與地緣格局重構的核心力量。下面是該報告10個核心觀點:
一、AI崛起速度史無前例
報告的開頭,米克爾指出了這一輪AI浪潮的變革速度是史無前例的,她反復強調“unprecedented”(史無前例的)一詞,一共用了51次。
報告揭示了人工智能令人震撼的增長數據。OpenAI的ChatGPT在短短17個月內斬獲8億用戶,增長速度超越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項技術。在用戶擴張速度上,ChatGPT僅用三年時間就實現了90%用戶來自北美以外地區的全球化布局,而互聯網達到同樣的里程碑用了整整23年。ChatGPT的年搜索量達3650億次,是谷歌的5.5倍,谷歌為此奮斗了11年。這個增長速度,是人類有史以來任何科技產品都難以匹敵的。
二、AI行業剪刀差:訓練成本飆升,推理價格驟降
報告揭示了AI模型發展中最引人入勝的矛盾現象:訓練頂尖AI模型的成本高昂且持續攀升,但運行這些模型(即推理)的單位成本卻在迅速下降。
據估算,訓練最前沿AI模型的成本在過去八年間增長了約2400倍。Anthropic公司的CEO Dario Amodei甚至預測,這些訓練費用可能會從目前的1億美元基準,在2025年躍升至10億美元,甚至在2025至2027年間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100億美元級別。而Inference(推理)成本卻在短短兩年暴跌99.7%,使得曾經遙不可及的復雜AI工具變得經濟可行,點燃了新一輪創新浪潮。
三、AI實現高增長、高估值,也面臨高消耗
報告指出,與用戶端爆發式增長相對應的是資本支出急劇膨脹。美國"六大"科技公司的合計資本支出在2024年達到2120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63%。這些支出占其總收入的比例也從十年前的8%攀升至2024年的15%。其中,亞馬遜AWS在2024年將其收入的49%投入到AI/ML基礎設施建設中。
米克爾指出,OpenAI、Anthropic與xAI等美國三大AI新貴的估值總和已逼近4000億美元,預期年收入達到120億美元。截至2025年5月13日,包括OpenAI、Anthropic、xAI和Perplexity在內的幾家主要私營AI模型公司吸引的融資總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約950億美元。
在生成式AI逐步進入產品化與規模化落地階段后,這種“先燒后賺”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正成為懸在所有AI創業公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報告將當前AI領域的狂熱投資與高風險并存的局面,與歷史上多次重大的技術變革周期進行了類比,例如19世紀的鐵路建設熱潮,或是世紀之交的互聯網泡沫。這些周期往往都經歷過初期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巨額資本涌入以及殘酷的市場競爭,最終才大浪淘沙般地篩選出真正的行業領導者。
四、AI商業化變現面臨三大挑戰,中國崛起令人矚目
盡管AI的未來光芒四射,但其商業化變現之路面臨三大挑戰:市場競爭的極度白熱化、性能飛速提升且成本低廉的開源模型的強勁沖擊,以及中國作為AI領域新興超級力量的迅速崛起。
大規模多模態模型在過去兩年內的發布數量激增了1150%,而同期語言模型的發布數量也增長了420%。僅在2025年5月19日那一周,谷歌、微軟、Anthropic和OpenAI等行業巨頭就密集發布了大量新產品和功能。開源模型正以驚人勢頭發展。Meta的Llama系列模型下載量在短短8個月內增長了3.4倍,到2025年4月已達到12億次。
更關鍵的是,開源模型的性能正在迅速追趕甚至超越閉源模型,例如中國DeepSeek公司研發的R1模型在極具挑戰性的MATH Level 5數學基準測試中取得了93%的優異成績,已經非常接近OpenAI o3-mini模型95%的得分。
根據2017年至2024年的統計數據,中國在發布的"大規模"AI系統數量上已與美國并駕齊驅。本土科技巨頭如DeepSeek、阿里巴巴(旗下Qwen模型)和百度(旗下Ernie模型)所研發的模型性能正在快速提升,并在中國國內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此外,中國在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方面已遠超世界其他國家之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眾對AI所帶來益處的樂觀程度(高達83%的受訪者認為益處大于弊端)也顯著高于美國(僅39%的受訪者持此觀點)。
五、物理世界智能化加速
AI的影響力正超越純粹的數字領域,滲透并重塑物理世界,"物理智能體"正在興起。自動駕駛汽車是這一趨勢的突出代表。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動駕駛)功能,其累計行駛里程在短短33個月內實現了約100倍的增長,到2025年3月已超過35億英里。截至2025年4月,Waymo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在舊金山網約車市場的份額在20個月內從零迅速攀升至27%。
這一智能化浪潮擴展到多個行業。專注于車輛智能軟件的Applied Intuition公司,目前已服務于全球18家頂級的汽車原始設備制造商,并將其業務拓展至卡車、建筑機械和國防等多個領域。在國防科技領域,以AI驅動的自主作戰系統為核心的Anduril公司,其年收入在過去兩年中均實現了翻倍的強勁增長。
六、下一個十億用戶在哪里?
全球仍有約26億人口,即世界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尚未接入互聯網。報告提出了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觀點:當這些潛在的新網民在未來接入互聯網時,他們首次接觸數字世界的體驗,很可能將與以往幾代網民截然不同。他們可能不再是通過傳統的瀏覽器和搜索引擎來探索網絡,而是直接通過由AI驅動的、支持母語的、具備對話能力的、多模態的智能體界面與之互動。
AI應用的全球普及趨勢為此預測提供了有力佐證。ChatGPT的移動應用程序在短短23個月內就積累了高達5.3億的月活躍用戶,其中印度(14%)、美國(9%)和印度尼西亞(6%)是其主要的用戶來源國。同樣,DeepSeek的移動應用也在4個月內吸引了5400萬的月活躍用戶,主要集中在中國(34%)和俄羅斯(9%)。
為這一趨勢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支持的是低成本衛星互聯網技術的普及。SpaceX公司的Starlink服務表現尤為突出,其用戶數量在過去3年多的時間里實現了年均202%的驚人增長,總用戶數已超過500萬,為全球特別是偏遠和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網絡連接能力。
七、AI對勞動力的影響:不是取代而是重新定義
針對普遍存在的“AI取代人類工作”的擔憂,報告提出了更細致的觀察:認知自動化正在興起,AI系統能夠推理、創造和解決問題,正在改變工作方式。
報告稱,AI在處理依賴大量結構化歷史數據并進行規則化決策和判斷的任務方面展現出核心競爭力,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部分現有工作的自動化。然而,回顧技術發展的歷史,重大的技術進步往往在取代舊有崗位的同時,也會催生出全新的就業機會和職業領域。未來,人類在工作中的角色可能會發生轉變,更多地聚焦于AI系統的監督、指導和訓練,以及與AI系統協同合作,共同完成更為復雜和富有創造性的任務。
正如英偉達的CEO黃仁勛所強調的:"人們不會因為AI本身而失業,但很可能會因為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AI的競爭者而被時代所淘汰。"
八、新的地緣政治棋局:AI霸權成為國家核心利益
AI技術的領先地位已然演變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焦點,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全球大國之間,這場競爭不僅關乎未來的經濟實力,更直接關系到全球影響力的格局重塑。Meta公司的首席技術官Andrew Bosworth毫不諱言地將當前的AI發展態勢,特別是與中國的競爭,比作一場新的"太空競賽"。
各國的國家戰略清晰地反映了這種緊迫感。中國通全力推動包括AI在內的機器人技術、電氣化和先進信息技術等關鍵技術產業的發展。美國則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等立法措施(這部分信息其實已經過時了,因為這是拜登任期的事兒),積極應對,力圖重振本土半導體制造業,并確保關鍵技術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在這場高科技的博弈中,中國臺灣臺積電(TSMC)憑借其在全球最先進半導體制造領域80-90%的市場份額的絕對主導地位。
報告通過對比1995年和2025年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上市公司及科技公司的榜單,生動地揭示了全球科技領導權的深刻變遷:美國公司的占比得到顯著提升(在總體榜單中從53%上升到83%,在科技公司榜單中從53%上升到70%),而曾經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公司則大幅減少,與此同時,中國公司作為一股新興力量登上了全球舞臺,成為榜單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雙刃之劍:AI的無限潛力與固有風險并存
貫穿這份報告始終的,是對AI技術兩面性的認知:既蘊藏著為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福祉的巨大潛力,同時也伴隨著多方面且不容忽視的重大風險。
報告作者呼應了Stuart Russell和Peter Norvig在其經典著作中的觀點: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遠超人類的機器智能,無疑將極大地提升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集體抱負。AI和機器人技術有望將人類從單調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效率,甚至可能開創一個普遍繁榮與和平的新紀元。AI加速科學發現的能力,可能為攻克頑疾、應對氣候變化和解決資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帶來革命性的突破。正如DeepMind的CEO Demis Hassabis所暢想的:"首先我們解決AI,然后用AI解決其他一切問題。"
然而,通往這個美好愿景的道路上布滿了潛在的"雷區"。報告強調,遠在我們能夠宣稱"解決AI"之前,我們就將不得不面對其被濫用所帶來的種種風險。這些風險已經初露端倪,包括:
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的研發
大規模監控和精準信息操縱的潛力
決策過程中算法偏見的固化與放大
對現有就業市場的劇烈沖擊
在安全攸關的關鍵應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全新的網絡安全威脅
已故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警示言猶在耳:"成功創造出AI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后的事件——除非我們學會如何有效地規避其固有的風險。"
十、謹慎投資保持戰略靈活性
對于投資人,米克爾的建議異常冷靜:“只投資你愿意損失的金額。”她強調,當前AI市場呈現“看起來無往不利”的繁榮假象,但正因為一切都在上漲,風險往往在最不經意處潛伏。她提醒投資者,要關注長期價值創造,而不是短期泡沫。
面對AI這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戰場,米克爾引用了她最喜歡的一句風投箴言:“只投資你愿意損失的資金。”她將當前的AI創業熱潮比作過去的Uber、Amazon和Tesla——都曾長期虧損,卻終成巨頭。
她提醒投資者,這一波AI浪潮看似一切都在上漲,但“千萬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市場熱情降溫、盈利前景不明,估值泡沫可能隨時破裂。
特朗普手背現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