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兒童平安計劃通過參與體驗式的活動設計將地震逃生、火災避險等技能融入互動體驗,讓抽象知識轉化為孩子的肌肉記憶;同時,項目構建階梯式培訓體系,針對志愿者講師提供“助教—主講”進階課程,結合生存技能、領導力賦能,幫助他們在服務中實現自我成長。
更深遠的是,項目打破單向救助模式——許多受助兒童主動加入志愿者行列,從整理物料到站上講臺,用行動證明“被需要”的力量,織就互助共生的生命之網。截至目前,項目已覆蓋數十萬名兒童與青少年,未來將通過“兒童平安小課堂”“生存訓練營”等模塊擴大影響力,讓更多孩子在抵御風險的同時,收獲勇氣與價值。
從“我去”到“我們一起”
“小時候看港臺劇,總被義工們平視他人的眼神打動。那時我就想,長大后也要成為這樣的人。”李永真回憶道。
2008年,李永真第一次接觸公益活動。彼時她連打字都不熟練,卻在一個志愿者QQ群里看到進山送溫暖的活動通知。她毫不猶豫地敲下“我去”二字。這段始于兩個字的公益旅程,讓她在崎嶇山路上親眼見證:那些在課本里看似遙遠的社會需求,正真實地存在于每個褶皺般的山坳里。
2021年河南洪災期間,李永真參與救災時第一次接觸到壹基金兒童平安計劃。災害的殘酷讓她深刻意識到,兒童安全教育是抵御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她帶領團隊加入項目,將地震逃生、急救技能等知識轉化為游戲化體驗:模擬繩結大比拼、毛毯擔架計時賽、腹部沖擊法演練……孩子們在互動中掌握自救互救的能力。
▲ 李永真在生存訓練營中與孩子們一起體驗毛毯擔架賽
“姐姐是我的救命恩人!”
李永真回憶道,在鶴壁市一所小學開展生存訓練營時,一位小男孩結束后特別激動的找到了她。小男孩說:“老師,我的姐姐也參加過生存訓練營,她是我的救命恩人!”原來有一次小男孩與姐姐單獨在家,弟弟正在邊吃蜜棗邊蹦跳玩耍時,不慎被棗核卡住喉嚨。他捂著胸口滿臉通紅,卻發不出聲音。正在看電視的姐姐察覺異常,立刻想起在學校生存訓練營學到的“腹部沖擊急救法”。她反復向上擠壓腹部。幾番努力后,棗核終于被吐出,弟弟的小臉漸漸恢復血色。
事后,父母既后怕又欣慰:“沒想到孩子學的技能真能救命!”姐姐則驕傲地說:“是生存訓練營的老師教我們的!”
項目通過體驗式游戲互動,將急救知識深植孩子心中。正如李永真所言:“技能教育不是免責的條框,而是賦予孩子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力量。”
▲ 一起為兒童平安計劃助力
她把迷途少年推向了講臺
在項目執行中,李永真的團隊會號召并招募志愿者擔任兒童平安生存訓練營的講師,通過“助教—主講”階梯式培訓,在對志愿者們進行培訓及實操演練后,志愿者們會去到中小學帶領孩子們體驗防災減災小游戲。
項目初期,為保證教學質量,志愿者招募要求有豐富經驗、性格沉穩的成年人擔任講師。直到某個暴雨突襲的午后,她在老師朋友那里聽到一條信息:"我們有個高考失利的男生,最近總在河邊徘徊......"李永真很快意識到另一個亟待關注的群體:剛成年的準大學生們。對于這些處在人生重要轉折期的青年們來說,暑期安全問題也十分頻發:溺亡、失聯、迷茫……他們正處在心智培養的卡點時期,剛剛成年,未接觸社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迷茫找尋不到人生的價值,嚴重的甚至會影響身心健康。面對這一情況,李永真開始思考,與其將他們視為受助者,不如讓他們成為助人者。于是,她將目光投向準大學生群體,招募他們擔任兒童平安訓練營的志愿者講師。
“我們想給這些孩子,不管大孩子還是小孩子,都有一個‘安全’的暑假。”李永真說。于是,李永真開始將志愿者招募的人群定位在了剛成年即將步入大學階段的青年人群,培育他們成為兒童平安生存訓練營的志愿者講師。實施發現,發動準大學生來做志愿者解決了不少前面提到的可能會出現的安全隱患問題。
在生存訓練營活動中,受益的不僅是兒童,還有那些曾陷入迷茫的青少年志愿者。在這群志愿者當中,有一位19歲的男孩叫小郭,他曾是旁人眼中“貪玩”的男孩。高考后,他對于未來的生涯發展非常迷茫,擔心找不到價值感,一度感到非常沮喪和迷茫。
一次在學校時,偶然聽說生存訓練營活動招募志愿者。本著做好事的初心,報名成為一名生存訓練營志愿者。但加入后參與培訓,發現因自己性格內向,常常不敢開口教學。李永真鼓勵他:“慢慢來,我陪著你。”從助教到主講,他用了整整一個暑假。
▲ 小郭正式成為志愿者講師為孩子們講解自救互救知識
志愿者為項目服務,我們也為志愿者提供足夠的支持和服務。
就這樣,小郭在環境的感染與學習中順利的開展了生存訓練營的活動。活動復盤時,小郭哽咽道:“我從沒想過,自己的一點點付出,能給別人帶來這么大的溫暖。”
▲ 小郭作為志愿者講師在為孩子們講解腹部沖擊法
這份感動化作行動力。他帶動家人成為月捐人,并說服同學加入志愿服務。如今,他已是團隊核心志愿者,曬得黝黑的臉龐上,寫滿自信與堅定。他對李永真說:“老師,我在這里收獲了很多很多,友誼、組織和溝通能力,感覺自己被重用了。”
此外,李永真還說:“準大學生志愿者本質上還是高中生,住的比較分散,開展活動的時候出行會遇到困難。有的是家長接送,考慮到安全問題,他們的出行一定要最后一個人報平安我們的心才能安下來。”
不是單方面給予,而是在服務中彼此治愈
李永真分享道,在她接觸的孩子中,像小郭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一名曾被貼上“淘氣”標簽的初中生,曾是參與兒童平安生存訓練營的受助兒童。令人驚喜的是,在完成培訓后,男孩母親主動聯系:"能不能讓孩子試試當志愿者?"
于是,李永真特意為男孩安排了活動攝影的崗位。當發現少年總是嘗試仰拍或俯拍時,她及時鼓勵:"這個構圖很有想法!"這份信任逐漸轉化為動力,少年開始主動承擔更多:從整理物料到設計游戲環節,最終站上社區活動的講臺。更令人欣慰的是,某次活動簽到表上,志愿者名單里赫然出現了他和奶奶的名字。"原來我也可以被需要。"少年整理著志愿者綬帶時,聲音里帶著從未有過的篤定。
李永真常說:“我們不是單方面給予,而是在服務中彼此治愈。”
從受助兒童到志愿者,從技能培訓到心靈成長,壹基金兒童平安項目織就了一張溫暖的生命之網。未來,李永真希望將這份“平安”傳遞給更多孩子:“每一朵花都值得綻放,每一顆心都該被溫柔以待。”
▲ 生存訓練營的小游戲在每一個孩子們心中埋下了平安的種子
▲ 一起為兒童平安計劃助力
壹 基金 以“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為愿景,專注于災害救助、兒童關懷與發展、公益支持與創新三大領域,是5A級社會組織,連續十三年保持信息公開透明度滿分。 感謝壹家人支持,歡迎壹家人監督 。
點個“在看”,壹起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