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荔枝的旺季,正所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廣東人對荔枝的愛可謂是無法“荔枝”(理智)。
一顆小小的荔枝,從外殼到果肉再到果核,居然都能被廣東人玩出花來!家里荔枝買太多吃不完怎么辦?最最教你荔枝還能這么吃→
荔枝肉清甜可口
既能做菜又能泡酒!
1. 荔枝咕咾肉
特點:傳統咕咾肉以菠蘿提味,加入荔枝后增添果香清甜,口感更柔和,適合夏季開胃。
食材:豬里脊肉 / 梅花肉 300g(切小塊,用鹽、白胡椒粉、料酒腌制 15 分鐘)、荔枝 15 顆(去核,保留果肉)、青椒、紅椒各 1 個(切塊)、洋蔥 半個(切塊)、番茄醬 2 勺、白糖 1 勺、白醋 1 勺、淀粉適量、雞蛋 1 個(取蛋清)
做法:
· 炸肉:腌好的肉塊加蛋清、淀粉抓勻,油溫六成熱(筷子插入冒小泡)炸至金黃撈出,復炸一次至外酥里嫩。
· 調汁:番茄醬 + 白糖 + 白醋 + 半碗水調勻,鍋中少油燒熱,倒入醬汁煮至冒泡,加淀粉水勾芡。
· 翻炒:放入炸好的肉塊、青紅椒、洋蔥快速翻炒,最后加入荔枝肉輕拌即可。
小貼士:
荔枝易熟,最后下鍋避免煮爛;可替換為雞胸肉,搭配蜂蜜提升甜味層次。
2. 荔枝粥
特點:廣東人擅長以水果入粥,荔枝的甜潤與米粒的綿密結合,適合脾胃虛弱者,需注意控制糖分。
食材:大米 100g、荔枝 10 顆(去核切小塊)、冰糖 適量(可選)、清水 800ml
做法:大米洗凈浸泡 30 分鐘,鍋中加水燒開,放入大米轉小火煮至粥體濃稠。加入荔枝塊、冰糖(若用),繼續煮 5 分鐘即可關火,燜 3 分鐘后食用。
小貼士:
荔枝性溫,可搭配少量綠豆(提前泡發)中和 “熱氣”;糖尿病患者可省略冰糖,用少量桂圓肉增香。
3. 荔枝酒
特點:廣東民間常見的果酒做法,荔枝發酵后酒香與果香交融,適合佐餐或節慶飲用,需注意密封避光保存。
食材:新鮮荔枝 500g(去殼去核,保留果肉)、白酒 500ml(建議用 40-50 度的清香型白酒,如高粱酒)、冰糖 100g(可根據口味調整)、密封玻璃瓶 1 個(提前消毒烘干)
做法:荔枝肉放入瓶中,加一層冰糖,重復至瓶子八分滿。倒入白酒,沒過荔枝和冰糖,加蓋密封,放置陰涼處避光保存。每隔 3 天輕晃瓶子幫助冰糖溶解,1 個月后可飲用,3 個月后風味更佳。
小貼士:若想縮短釀造時間,可將荔枝肉捏碎再裝瓶;飲用時可加冰塊或蘇打水稀釋,口感更清爽。
荔枝殼與核的環保利用
變廢為寶的嶺南智慧
1. 荔枝殼的妙用
(1)荔枝殼煮水 —— 傳統祛濕散熱法
功效:中醫認為荔枝殼性涼,煮水可緩解吃荔枝過多導致的口渴、咽喉不適(需與 “荔枝病” 低血糖區分)。
做法:收集荔枝殼(洗凈晾干,避免殘留果肉),取 10-15 個殼放入鍋中,加水 500ml。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 10 分鐘,濾渣后飲用,可加少量蜂蜜調味。
延伸用途:
天然清潔劑:煮水后的荔枝殼水可擦拭廚房油污,其果酸成分有一定去污效果;
植物肥料:冷卻后的殼水倒入噴壺,噴灑在喜酸植物(如茉莉、杜鵑)根部,調節土壤酸堿度。
(2)荔枝殼手工 —— 天然染色與裝飾
染色方法:荔枝殼曬干后搗碎,加水煮沸 30 分鐘,過濾得到棕紅色染液。放入棉麻布料(提前用白醋浸泡固色),小火煮 20 分鐘,晾干后可得到自然暈染的淺棕色布料,用于制作布袋、書簽等。
裝飾用途:曬干的荔枝殼串成風鈴,或與干花搭配制成香包,散發淡淡果香(需注意防潮)。
2. 荔枝核的巧利用
(1)荔枝核陳皮海帶湯
材料:荔枝核5枚,橘核3克,陳皮2克,海帶適量,生姜3片,豬瘦肉150克。
做法:以上材料洗凈,荔枝核和橘核打碎,海帶浸泡洗干凈切絲,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后,改為小火煮40分鐘,放入鹽調味即可。
功效:疏肝理氣,解郁散結,適用于肝郁引起的胸脅痛。
注意:
1、無寒濕氣滯者忌服,因其辛溫,宜寒凝氣滯而痛之證。
2、低血糖者慎用。因其含的皂苷、甘氨酸成分能使血糖下降,肝糖原含量降低
(2)天然植物染料與肥料
染料制作:荔枝核曬干后磨成粉,與明礬水混合(核粉:水 = 1:5),煮沸后浸泡絲綢制品,可染出深褐色。
堆肥材料:敲碎的荔枝核埋入堆肥桶,因其富含纖維素,可加速分解并為土壤提供微量元素,尤其適合酸性土壤的花卉。
荔枝雖好
也要警惕荔枝病!
但是也有一句話說:“一顆荔枝三把火”,網上也有不少關于荔枝的傳聞“荔枝吃多了會得‘荔枝病’”,相關話題“荔枝病”也接連登上微博熱搜↓↓↓
據報道,廣東一名女子過量食用荔枝后,次日睡醒出現頭暈不適、持續性鼻出血等癥狀,急忙前往醫院就診,最終被診斷為“荔枝病”。
啥是“荔枝病”?
“荔枝病”也叫“低血糖急性腦炎綜合征”,發病人群以4-11歲的兒童較為多見。
“荔枝病”一旦發生,會導致人體出現低血糖現象,甚至可能引發低血糖性腦病——
■癥狀輕的人會出現頭暈乏力、心悸氣促、面色蒼白、口渴、饑餓等癥狀。
■重者會四肢厥冷、脈搏細數、血壓下降、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瞳孔縮小、突發昏厥,甚至引發低血糖性腦病、肝損傷、腫大乃至休克,如果不及時救治,可在數小時之內危及生命。
不過也不用太擔心。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23年發文表示,結合歷史材料、文獻資料和近期的報道,需同時滿足“空腹 + 大量吃 + 未成熟荔枝” 三個條件,并且是在出現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和暴發性腦病發作的情況下,才可能吃荔枝致死。
荔枝為何能引起低血糖?
荔枝作為一種高糖水果,為何會引起低血糖癥狀?
首先,荔枝中含有α-次甲基丙環基甘氨酸(MCPG)和氨基酸次甘氨酸A,它們能顯著促進血糖降低。
其次,荔枝本身含有大量葡萄糖、蔗糖與果糖,人體若一次性攝入太多,就容易刺激胰島素過量分泌,從而引發低血糖反應。尤其是空腹時,體內血糖水平本來就低,若多食荔枝,就更是雪上加霜。
兒童因為體內激素調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滅活胰島素能力不足,且果糖酶含量也不夠高,所以更容易得“荔枝病”。
同時,在未成熟荔枝中“有害物質”的含量明顯高于成熟果實,食用未成熟的荔枝更容易患病。
怎樣才能避免“荔枝病”?
1、不空腹吃
建議飯后半小時食用荔枝,既能減少對腸胃的刺激,又能避免血糖波動過大。
2、適量食用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水果攝入量為200-350克,約為10-15顆荔枝。
若當天需攝入其他水果,應相應減少荔枝食用量。兒童是“荔枝病”的高發人群,更應嚴格控制食用量。
3、部分疾病患者慎食
扁桃體炎、咽喉炎、牙齦腫痛、潰瘍性結腸炎、便秘患者不宜多吃荔枝;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食用。
4、不熟不吃
不成熟荔枝中含有的α-次甲基丙環基甘氨酸(MCPG)和氨基酸次甘氨酸A遠高于成熟荔枝,也就是說,食用未成熟荔枝越多,血糖可能下降得越快。
??提醒 :荔枝的成熟與否不能僅通過外殼是否發綠來判斷,需根據品種特性進行辨別。
不小心得了“荔枝病”怎么辦?
如果不小心得了“荔枝病”,僅有頭暈、乏力等較輕的癥狀,應立即平臥,同時服用葡萄糖水或白糖水;若出現抽搐、虛脫、休克等嚴重癥狀,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不過,即便不考慮“荔枝病”,也不能肆無忌憚地吃荔枝。畢竟,荔枝糖分含量很高,吃多了容易發胖;高糖會讓口腔處于高滲狀態,讓人感覺口干舌燥;此外,高糖會增加血糖負荷,導致痤瘡出現或者加劇。
荔枝雖好
可不要貪吃哦
轉發提醒身邊人~
編輯:Selex
圖文來源:央視網、廣東中醫藥、廣州廣播電視臺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廣東最生活出品,轉載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