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4日凌晨,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正式確認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第21屆韓國總統。
李在明以49.42%的得票率擊敗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41.15%)和改革新黨李俊錫(8.34%),并于當日6時21分開啟總統任期。
在國會宣誓就職后,李在明發表演講強調將推行“實用外交”,拼經濟、保民生,并尋求與朝鮮對話合作。
草根逆襲:從童工到總統的荊棘之路
李在明的個人經歷被韓國媒體稱為“底層逆襲的教科書”。1964年出生于慶尚北道安東市一個貧困山村,家中七個子女排行第五。
因家境赤貧,他小學畢業后被迫輟學,13歲進入工廠打工,期間左臂被機器壓傷致終身殘疾。憑借頑強意志,他通過自學考取高中同等學歷,1986年從韓國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并通過司法考試,成為一名人權律師,長期為勞工和弱勢群體發聲。
2005年踏入政壇后,李在明以“改革先鋒”形象崛起, 2010年當選城南市市長,推行免費校服、嬰幼兒醫療等福利政策,化解城市財政危機;2018年任京畿道知事,疫情期間堅持向全民發放抗疫補助,與中央政府激烈對抗卻贏得民心。
李在明曾兩度沖擊總統寶座,2022年以0.76%微弱差距敗給尹錫悅,2024年尹錫悅因戒嚴事件遭彈劾下臺,李在明以85.4%得票率連任黨首,最終三度參選成功。
外交轉向:務實主義下的平衡之道
對華修復關系,經濟優先。李在明明確將修復中韓關系列為核心任務。他在勝選前夜表示:“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更是半島安全的關鍵力量”,承諾“穩定管控被上屆政府破壞的雙邊關系”。
其政策核心旨在摒棄“價值觀外交”,李在明批評尹錫悅政府盲目追隨美國對華技術封鎖,主張以國家利益為中心重啟務實合作,推動中韓自貿協定(FTA)第二階段談判。
加大與中國的經濟協同,面對美國對韓鋼鐵50%關稅、半導體出口限制等壓力,李在明計劃借力中國市場提振韓國經濟,尤其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深化產業鏈協作。
對美加強同盟根基下的自主博弈。盡管強調“韓美同盟是外交基石”,李在明拒絕“一邊倒”政策,以強硬應對貿易脅迫,直言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外交難題”,誓言組建“經貿危機小組”反擊。
在安全合作上,李在明反對韓美日軍事一體化及追加駐韓美軍費用,拒絕配合美國在臺海、南海問題上的對抗行動,稱“韓國卷入臺海沖突如同應對外星人入侵般荒謬”。
在對朝政策上,李在明倡議用對話替代對抗。他宣布將重啟南北軍事熱線,推動“分階段無核化”進程,緩和半島局勢;提出簽署《半島和平協定》、推進開城工業區重建、擴大人道主義援助,打破尹錫悅時期的軍事對峙循環。
挑戰與機遇:中韓關系的新起點
李在明上任即面臨三重挑戰。
首先是國內政治分裂,保守派控訴其“濫用福利政策”,司法案件(涉選舉虛假信息罪)重審將于6月18日啟動,若定罪恐觸發憲政危機。
其次是經濟復蘇壓力,韓國一季度GDP增長僅0.8%,對美出口暴跌30%,亟需中國市場支撐復蘇。
第三是中美博弈夾縫,美國或通過軍售、技術管制施壓,考驗其“實用外交”定力。
對中國而言,李在明時代蘊含顯著機遇。中韓貿易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5%,中方近期放寬對韓稀土出口管制已釋放善意信號。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區域供應鏈重組上,兩國合作空間廣闊,有望扭轉尹錫悅時期“政冷經凍”局面。
李在明的勝選,可能標志著韓國對華政策重回理性軌道。其草根背景塑造的務實基因,與中方倡導的“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原則高度契合。若其能頂住內外壓力,中韓關系或將成為東北亞穩定與繁榮的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