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569字
預計閱讀時間: 4分鐘
2025年5月30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內首個腦機接口臨床與轉化病房正式揭牌成立。這間看似普通的病房,標志著我國腦機接口技術從實驗室研究邁向臨床醫療的關鍵轉折點。該病房由北京天壇醫院牽頭,聯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多家頂尖科研機構共建。
實體病房的建立,標志著腦機接口臨床轉化體系正式進入‘標準化、平臺化、規范化、可復制’的發展階段。病房主任、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勇在揭牌儀式上表示。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在病房揭牌儀式上指出,腦機接口是未來醫學的重要入口。這一技術通過解碼大腦運動意圖,將“意念”轉化為“行動”,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長期以來,腦機接口技術主要停留在科研論文和實驗室原型階段。此次臨床與轉化病房的建立,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實現技術發展從 “科研驅動”向“臨床牽引” 的轉變。
目前,病房已經承擔“北腦一號”腦機接口設備的臨床試驗。這種我國自主研發的半侵入式腦機接口,此前已在多家醫院完成人體植入手術,使癱瘓患者實現了意念控制運動的能力。病房內配備了多種先進設備,包括能用意念控制的非侵入式腦電帽、可實時監測患者腦電信號的智能康復系統等。這些技術將直接應用于患者的評估、調控和訓練。
不同于傳統醫療單元,這間病房構建了獨特的“醫—工—研—產—政”協同創新體系。這一模式將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多方資源,加速腦機接口技術的臨床應用進程。病房將設立獨立的專家工作站、項目管理組和博士后科研團隊。通過臨床實驗室、評估室和調控室的緊密配合,形成一體化腦機接口技術平臺。
在病房運行前,天壇醫院已先行成立了腦機接口咨詢評估門診,作為臨床“前站”。該門診通過腦電測試、功能磁共振等評估手段,篩選適合腦機接口治療的患者。“適合腦機接口治療的患者需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專注力和依從性,并能配合交互訓練,”曹勇主任介紹,“例如因卒中導致偏癱的中青年患者”。
對于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而言,這間病房意味著新的希望。它將通過閉環神經調控、非侵入式/侵入式BCI技術、智能康復系統等,推動多種疑難重癥患者的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改善。技術將實現“從技術原型到床旁應用” 的跨越。在揭牌儀式現場展示的數字腦電圖儀和人工智能多模態腦機接口平臺,預示了未來神經系統疾病診療的新方向。
類似技術已在其他醫療機構的探索中展現出潛力。今年5月,一位在高壓電擊事故中失去四肢的患者,在成功植入腦機接口設備后,經過一個月訓練,已能用意念玩賽車和下棋等游戲。另一位19歲右側額葉癲癇患者在植入腦機接口后,僅通過不到20小時的訓練,便可實現對多款游戲的精準腦控操作。這些成功案例為病房未來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國內首個腦機接口臨床病房,其使命不僅限于治療患者。病房將組織推動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牽頭制定腦機接口相關的倫理規范、準入標準和臨床路徑指南。“希望通過腦機接口臨床與轉化病房的建設,把握住腦科學發展的關鍵節點,在腦機接口技術的科學性、可及性、安全性等多方面全面發力。”趙繼宗院士強調。
中國腦機接口技術發展路徑已清晰可見:短期聚焦醫療康復領域,中期拓展教育、娛樂、軍事和工業等領域,遠期將轉向功能改善與增強,實現腦機融合智能。病房的專家團隊將利用閉環神經調控、侵入式與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推動多種神經系統疑難重癥患者的功能恢復。從腦卒中偏癱到帕金森震顫,從脊髓損傷到難治性癲癇,這些曾讓醫生束手無策的疾病正迎來新的解決方案。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趙繼宗院士的愿景正在成為現實:不僅引領中國腦機接口技術走向國際前沿,更讓腦機接口從技術突破走向全民受益。在科技與醫療的交匯點,中國腦科學的新篇章已悄然翻開。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