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說:自閉癥游戲干預就是“玩”。
對此,臺灣特教專家陳鴻偉老師一定第一個不同意!
陳老師被評價為:“能夠把艱澀難懂的知識用很通俗的方式表達,那么他一定是理論功底很扎實的人。“
老秦被陳老師的幽默逗笑
同時,作為PCI開創者、茄子游戲創始人,他卻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他認為,游戲干預,一定要有“目標”。
點擊預約
下面來看看陳鴻偉老師是怎么說的。
很多人對PCI的理解就是玩,帶著孩子玩各種游戲,孩子高興了就行。
我恰恰是最不同意游戲干預就只是快樂就好的人。
游戲并不是瞎玩,而是帶著目的的玩。每一個游戲看似隨意,實際上都是通過“精心設計”的。
在玩游戲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孩子需要提升哪些能力,興趣點所在,愛好是什么,喜歡吃什么......
了解了這些才能設計好每節課玩什么。
這是一整套系統化的、科學的干預體系,游戲干預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即使是我們所接觸的有嚴重社交障礙的孤獨癥人群,也是需要運用游戲來打動他們。
因為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更是0-6歲兒童學習的主要途徑:在各式各樣的探索與游戲之中,兒童去掌握怎么與外界互動、模仿以及合作。
不過,我們追逐,搖晃,做鬼臉,做了那么多的游戲,主要的目的不是賣游戲的 ,更不是數饅頭的,我跟孩子做了多少游戲,這根本不值得拿來邀功炫耀。
游戲只是盤子,它是載體,每一次的游戲,每一次的互動都應該被計較,用來確認這個孩子離上學更進一步。
我要提醒大家,不要光顧著玩游戲。
游戲是手段,在游戲中提升孩子的各種能力才是最終目標。
比如,我們很愉快地玩了10分鐘的吹泡泡。
在這個過程中:
是我們催促著孩子來玩? 還是孩子追著我們要求的? 是孩子跟我們爭搶著要玩具? 還是孩子可以跟我們練習用發聲來換玩具?......
再比如,我約了一個朋友出去打邊爐,半路看到燒烤很有意思,你或許會跟朋友堅持:“說好的打邊爐不能變”,亦或者“咱們試試這個燒烤也不錯?!?/p>
游戲或者社交的本質就是彈性,不要只教游戲,更不要期待孩子只是聽話。不要拿老師學生那一套,做出你權威的表現,如果你都沒有擁有過他的心,你怎么知道他的心中有沒有你。
游戲是輕松的愉悅的,但干預本身是系統的、且科學的,兩者應該在舞臺上平衡好,又不因為任一方的光芒而迷失了另一邊。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需要我們不斷謹慎的思考,停下腳步來反復檢驗,這是我們要強調科學的基本素養,也將會是我們一直要捍衛的企業理念。
本周五晚8:30,陳鴻偉老師就來用淺顯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 教大家如何用PCI來更好地用游戲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支持孩子的語言社交。
大家也可以在直播間提問,陳老師將為大家解答。
(點擊預約)
“暖星之家”機構服務,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