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不正言不順,“實”無論發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變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亂了章法,否則就會導致天下大亂。
小翟:社會要有秩序、賺錢要有秩序、婚姻家庭要有秩序。我們要的人生是:光明正大、天經地義、名正言順、堂堂正正
2、道家的觀點是:“世界”既不是現實的社會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觀實際,而是超越經驗的“道”和“無限”。
小翟:這個宇宙,很多都是我們未知的領域,未知的領域太大太大,要敬畏規則、敬畏天地、敬畏宇宙、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做人做事。
3、世界本是混沌的,而語言使其變得清晰;世界本是黑暗的,而語言使其變得光明。語言讓世界變得可以言說、可以把握。
小翟:說好話,說正直的話,說正能量的話,說口吐蓮花的話。
4、可是,在讓世界變得清晰和光明的同時,語言還無法表現出世界的無限和豐富。“名可名,非常名”。
小翟:有些東西,需要自己去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5、莊子進而主張:“大道不稱”,但又認為“名者,實之賓也”。肯定實對名的決定作用。
小翟:雖然宇宙的未知,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安天命,我們要走名正言順的路,做我們能做的。
6、墨家則主張堅持經驗主義,強調“聞之見之”、“取實與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現實的世界是基礎,語言符號不過是現實世界的反映。
小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實在在。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
7、現實的情況發生了變化,語言符號自然要發生變化。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張“非議其名也,以其取也”,著眼于對事物本身的把握。后期,墨家將概念區分為達名、類名、私名,認為它們所反映的實有不同的范圍。
小翟:對事物本身要把握正確,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分析透徹。
8、名家是先秦百家中頗有影響力的一個學派。它們不探究名、實關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本身上,從而注重語言的概念,不再關注語言所寓含的內容,而是看重語言本身的邏輯技巧。從而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詭辯論。
這場名實關系有著不同理解而展開的長期爭論,形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名辯思潮,由此推動了中國哲學的認識論、辯證法和邏輯學的發展。
小翟:歷史會證明,誰是正確的,誰是錯誤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我們要做一個有邏輯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